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教育管理体制及经费分配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现有研究中,定性分析多而定量分析少。因此,本研究描述义务教育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包含经济因素的义务教育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量化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最低经费标准的测算方法。旨在为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提供有意义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给出以下政策建议:(1)继续扩大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适当灵活调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消除经费“总量高,人均低”的现象,考虑流动人口压力,使资金流向匹配学生流向。(2)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计算公式和测算方法,教育经费的分配要有科学依据。(3)构建义务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增强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制度约束。在制定相应的转移支付标准后,要制定法律法规约束,以保障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1)利用空间统计与GIS系统相结合描述义务教育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描述了义务教育学生规模的省际分布、省际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和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讨论了流动人口对义务教育人口分布的影响。(2)建立引入地方经济发展因素的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测算各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综合指数,使得省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研究。(3)提出义务教育经费最低保障标准测算方法。本文提出了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最低保障需求标准的思想方法,并从义务教育经费支出需求入手,利用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对各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最低标准进行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