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冷战后欧美人权外交的观念差异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后,人权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有可能提上国际关系的议程。一般而言,外交上的人权分歧,主要存在于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但西方阵营内部,特别是欧洲和美国之间亦存在人权观念的差异,而这所反映的恰恰是冷战后跨大西洋关系“和而不同”的历史深刻性。欧洲的人权观念深植于历史人文环境,而不单是对“法国大革命”的提炼,而美国的民权理论似乎尚未远离“独立战争”的枪声;欧洲国家更追求平等意义上的民主与自由,而美国贯穿始终的是对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推崇。国际上,欧洲重视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在人权事务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奉行多边主义、力促外交途径解决人权危机。美国则惯于单边主义,不屑遵循国际准则;欧洲国家之间制定了标准更高、保障机制更完善的《欧洲人权公约》;美国至今未加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等国际人权保护公约,对国际法与国内法孰为优先一直讳莫如深。外交上,欧洲在一体化的经验中认识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意义所在,推进第三国的人权政策时“目标性”而非“工具性”更明确,方式上更富策略性、更具灵活性;而美国的人权外交却已成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或“文化帝国主义”的同义词。相比之下,欧洲的人权外交实践更注重程式化,其政策取向不完全等同于“美国人权外交”。欧美之间在人权外交上的差异不仅归因于国内外政治条件的不同,也还来自于两者不同的社会历史、法律传统、外交理念等因素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性的因素则不同程度地重塑了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最为核心的价值观,随之逐渐产生“欧式”与“美式”的分野,并渗透于各自不同的外交实践中。但不可否认,欧美人权外交亦不乏“逆向表现”之处,而这正说明了上述这些观念性的差异不是绝对的。
其他文献
【摘要】 学生参与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积极参与,其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二是有效参与,其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英语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参与式教学 三维目标  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要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课堂
本文并未从危险犯犯罪未遂成立的角度出发探讨危险犯犯罪未遂的结构,而是从危险犯自身的内部构成结构出发探讨危险犯未遂状态的存在界限,从而为司法实践准确地认定该类犯罪提供
刑罚易科制度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在减少短期自由刑与罚金刑的弊端,实现刑罚目的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通过加强各个刑种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刑罚体系,提高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们在“危机、反思、进步”的模式中选择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强调在正确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上,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