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研究乳腺病变造影前后血管形态特性、血流动力学及造影剂灌注特征等,并采用灌注曲线方法作定量分析,重点在于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单纯性增生性疾病与非典型增生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乳腺肿瘤良恶性质之间的鉴别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乳腺良恶性病变共68个病灶,病灶大小:0.6~5.0cm。均为女性,年龄范围12~57岁。术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乳腺X线钼靶摄片、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乳腺单纯性增生12例(腺病为主型5例,囊肿为主型5例,纤维腺瘤样结构为主型2例),积乳性囊肿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1例,慢性乳腺炎1例,乳腺脓肿1例,合并重度非典型增生12例;良性肿瘤23例(纤维腺瘤2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恶性肿瘤16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小叶原位癌6例,单纯癌2例)。采用Acuson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有增强脉冲序列(CPS)造影成像技术和时间强度分析软件:Axius自动跟踪对比量化(Axius ACQ)软件。超声造影剂选用Bracco公司声诺维干粉剂,使用前注入生理盐水5ml,配制成六氟化硫微泡悬浮液。首先进行常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病灶内部和周边血流形态、分布、数量进行观察,寻找血流最丰富的切面,计算血管数目。取内部及周边最显著的一条血流,用频谱多普勒判断血流信号性质,观察血流频谱形态,进行频谱分析,提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取三次均值。之后注入超声造影剂,同时观察造影剂灌注特征,同步存储动静态图像。退出造影状态,进入CDFI及CDE,记录血流的多少、分布情况,对新出现的彩色血流进行脉冲多普勒取样。记录超声造影剂注射后病灶血流峰值速度、阻力指数,同样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利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所存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寻找出其特征性。结果:[1]良性病灶除无灌注外,灌注初期多为边缘型或向心型,灌注峰值时为均匀增强,环状或散在点线状增强,且轻至中度增强多;恶性病灶灌注初期多为一致型或离心型,灌注峰值时为不均型或团状增强,且显著增强多。两者造影剂廓清速度交叉较大,无鉴别意义。[2]重度非典型增生病灶灌注初期多为一致型,灌注峰值时为不均型增强,且中度增强多。其造影剂廓清速度明显比乳腺单纯性增生组快。[3]良性病变灌注曲线呈较圆钝山峰状,起始段平缓呈弧形,上升支缓慢或较陡直,下降支较平缓,呈单相;恶性病变灌注曲线呈尖峰状,起始段成角,上升支陡直,下降支多转折,呈多峰。[4]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灌注曲线较平坦;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灌注曲线起始段成角,上升支较陡直,下降支呈单相或多峰。[5]良性组时间强度曲线PI、斜率值均低于恶性组,AT值高于恶性组,TTP、TTP-AT值明显高于恶性组。[6]乳腺单纯性增生组PI、斜率值均低于重度非典型增生组,TTP、TTP-AT值明显高于重度非典型增生组,AT值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7]超声造影后病灶内血流检出率增高,分支型、穿入型血流在造影后特征更为明显,但是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血流增强程度表现无明显差异性,乳腺单纯性增生组和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的血流增强程度表现不同,后者明显高于前者。[8]超声造影前后乳腺病灶血流动力学参数Vmax、RI的变化情况在鉴别乳腺疾病良恶性质、乳腺单纯性增生和重度非典型增生性病变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超声造影能更有效显示乳腺病变内部的微循环灌注及新生血管形态与分布。本研究显示乳腺良恶性病灶之间以及乳腺单纯性增生与重度非典型增生性病变之间在造影剂灌注初期、灌注峰值特征、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参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超声造影对乳腺单纯性增生性疾病与非典型增生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早期诊断乳腺癌具有一定意义,可为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