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谷行人的日本现代文学“风景”说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柄谷行人(1941-),与小林秀雄、吉本隆明合称为日本现代三大文艺评论家。1969年,柄谷行人凭借《“意识”与“自然”——漱石试论》获得《群像》评论部新人文学奖,从此登上日本文艺批评舞台。进入评论界后,他陆续出版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讲谈社、1980年8月)、《作为隐喻的建筑》(讲谈社、1983年3月)、《探求Ⅰ》(讲谈社、1986年4月)、《探求Ⅱ》(讲谈社1989年6月)等评论作品。之后,柄谷行人将自己的批评从文学转向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2000年,展开NAM运动,旨在对抗国家与资本。作为运动指导者,柄谷行人在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04年岩波书店出版发行了《定本柄谷行人集》(共5卷),以此作为其前期批评活动的总结。   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柄谷行人通过绘画与文学的对比,从“风景的发现”角度探索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柄谷行人认为,“风景的发现”有两个必要条件,即“颠倒”和“内面的人”。所谓“颠倒”,指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装置上产生的一种逆转。而“内面的人”指对外部世界不关心,仅仅思考内在问题的人。那么,柄谷行人为什么要从“风景”的角度观察日本现代文学呢?“风景”究竟有何意义呢?拙论将以此问题为中心展开。   拙论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介绍柄谷行人及其文艺批评历程。1969年柄谷行人作为夏目漱石研究者登上日本文艺批评舞台后,不断扩展批评领域,一系列极具冲击性的观点及作品推动了日本后现代批评的发展。第二章以柄谷行人的著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以及《现代文学的终结》为中心,详细探讨柄谷行人的日本现代文学观。第三章着重探讨“风景”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及“风景”在“日本现代文学起源”中的含义。并将柄谷行人之前的“风景”论.及其“风景”说之后的“风景”论纳入研究范围,探索并提出“风景”这一概念在日本文艺史上的变化。   拙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现代文学的终结》等作品及其他文艺批评理论,亦有利丁观察“风景”这一概念在日本文艺史上的变化。
其他文献
在现代社会,手机短信毫无疑问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推动了人们交流方式革新式的发展。传统媒介受制于新闻管理体制,很难成为政府
学位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词汇知识紧密相关,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词汇知识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词汇知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了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文文本为研究对象,注重文本之间的对比和探究翻译标准。忠实被看作衡量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描写与系统理论的出现,翻译研究者开始从文
目前,翻译补偿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化缺省是文学文本中一个很重要现象,它是指作者有意省略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而这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