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回指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正如Fox(1996)所说的:20世纪80年代是回指研究的爆炸期。回指现象(anaphora)是一种重要的指称形式和篇章语义的衔接手段,是语篇中的一种隐含的意义关系,一直受到语言学、哲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回指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回指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在理论或者实证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 句法、语用、语义和功能角度对间接回指的研究不足以解释其本质特征,虽然也有学者从认知转喻角度来解释回指,但对于解读机制的阐释却不尽完善,当仅靠先行词触发语与回指词之间的转喻关系不能决定预期先行词时,关联原则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鉴于先前研究的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回指的语用认知转喻释义机制,选出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的实例,并运用提出的释义机制对其进行分析。本研究是以Radden和Kovecses的转喻理论框架和Sperber& Wilson的关联原则为理论基础,结合了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与Al-Sharafi有关语篇转喻的理论,从语用认知转喻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回指的本质特点,并以申文靖(2010)的认知转喻模型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语用认知转喻的模型,用以简单、快速、准确地确定回指指称对象和分析、解读回指现象的认知过程。我们认为认知转喻解释了构成回指的先行词与回指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语用认知转喻模型解释了认知语境如何为解读回指提供背景,关联原则帮助听者提供了认知背景和语境,以便听者构建与合适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相关的成分。关联原则也探索了建立相关的认知背景和语境并为回指选择合适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过程。当我们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把预期先行词整合到一个合适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并推断出回指词和先行词之间的认知转喻关系时就能简单、快速、准确地解读回指现象。 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在语用认知转喻机制同时适用于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该模型指出关联原则与理想化认知模型对于名词性间接回指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语篇转喻模式中的转喻关系与关联原则对于理解代词性间接回指(主要是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和零形间接回指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只有一个先行词触发语的情况下,解读过程相对容易。然而,在有两个或更多不同认知地位的先行词触发语的情况下,仅靠先行词触发语和回指词之间的转喻关系不能确定预期先行词,关联是确定预期先行词的决定性因素,转喻被用来帮助听者快速地建立联系。并且关联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候选的先行词触发语与回指词之间的转喻关系,语用效果和候选的先行词触发语的句法位置。如果有两个或更多的先行词触发语与回指词有差不多相同的关联程度,那么每个都是预期先行词。并且,如果句子非常复杂,回指有歧义,语境效应小,关联度小,认知推理需要的步骤多,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增大,回指解读的质量降低。 本文是对回指语用认知转喻释义的新尝试,希望这一研究不仅对回指现象的研究作一定补充,提供一个简单、快速、准确地确定英语语篇中的回指指称对象的新方法,并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回指,使其在解读英语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使用回指这一重要的衔接手段,以提高读者对英语的理解。这对英语的阅读和听力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本文中所研究的回指其指称对象主要是名词,名词词组或代词。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回指指称对象是动词、副词或者其他形式的回指现象进行语用认知转喻角度的认知分析,并增加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更多种类的英语语篇,以期更全面、有效地理解回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