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两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能谱CT对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和分析CT能谱成像在胰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胰腺导管腺癌病例25例,所有病例均做CT增强能谱成像和能谱成像后处理。对胰腺癌原发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碘基值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原发灶与后腹膜转移性淋巴结碘基值比率的差异,对转移性淋巴结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的碘基值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kev下的CT值及能谱曲线的斜率。计算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频率。 结果: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原发灶门脉期的碘基值比率分别为0.525±0.097和0.246±0.075,均高于动脉期(0.219±0.108,0.086±0.047,)(P<0.05);胰腺正常组织在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碘基值分别为0.219±0.108和0.525±0.097,均高于原发灶(0.086±0.047,0.246±0.075)(P<0.05);在动脉期和门脉期中胰腺癌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碘基值比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性淋巴结与原发灶之间的碘基值比率无统计学差异;正常胰腺组织动脉期和门脉期在40-140kev下的CT值均高于胰腺癌原发灶(P<0.05),正常胰腺组织的能谱曲线斜率大于原发灶(P<0.05)。 结论:1.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原发灶门脉期碘基值比率均高于动脉期,提示门脉期持续强化。2.能谱CT能够鉴别正常胰腺组织与胰腺癌原发灶、胰腺癌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3.碘基值和斜率能够鉴别正常胰腺组织与原发灶、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病变,斜率不同提示组织成分不同。 第二部分 CT能谱成像对胰腺癌腹腔转移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胰腺癌腹腔转移灶检出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T能谱模式增强扫描并经手术活检及病理证实存在腹腔转移的2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采用70kev单能图像、碘基图和最佳 kev能量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不同图像模式下胰腺癌腹腔转移灶的检出率和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并对腹腔转移灶和原发灶的碘基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组胰腺癌腹腔转移灶动脉期和门静脉期70kev单能图像、最佳kev能量图像和碘基图像上CNR分别为1.52±1.13、2.16±1.27、1.45±1.01和3.25±2.19、3.56±2.24、2.74±2.13。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70kev单能图像、最佳kev能量图像和碘基图CNR,门脉期图像均明显优于动脉期(t=3.124,p=0.005;t=3.174,p=0.004;t=3.010,p=0.002)。门脉期最佳kev能量图像上病灶CNR大于70kev单能量图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70kev能量、最佳kev能量图像、碘基图、能谱多参数图像对胰腺癌腹腔转移灶的检出率分别为54.2%(13/24)、70.8%(17/24)、50.0%(12/24)、79.2%(19/24)和75.0%(18/24)、83.0%(20/24)、66.7%(16/24)、87.5%(21/24)。在动脉期和门脉期中,胰腺癌原发灶和腹腔转移灶的碘基值比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检出胰腺导管腺癌合并腹腔转移方面,不同能谱扫描模式下门脉期图像均优于动脉期,最佳kev能量图像优于70kev单能量图像,70kev单能量图像优于碘基图。能谱CT多参数图像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对胰腺癌腹腔转移检出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