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劳尔·瑞安的跨媒介叙事理论研究——以《故事的变身》为中心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lan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媒介叙事学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美国学者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 Ryan)作为该理论代表性学者,其理论著述值得认真对待。然而国内只有一些零星的介绍,研究尚远远不够。本文以其重要著作《故事的变身》(Avatars of Story)为主,结合其他相关著述,并以赵毅衡教授的“广义叙述学”理论作为参照,对其跨媒介叙事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讨论,肯定其贡献,并试图就其理论中的薄弱之处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期对国内跨媒介叙事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瑞安跨媒介叙事理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缘起。  第二章叙事性与可能世界理论通过“语义”和“形式与语用”这两个维度层面来对瑞恩的“叙事性”分析,与赵毅衡在《广义叙述学》中的“叙述”定义进行对比分析,突出瑞安模糊的集合式叙事定义对叙事学界的贡献;在对叙事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可能世界理论”进行分析,与赵毅衡在《广义叙述学》当中对“可能世界”的探讨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瑞安如何通过重新定义扩大叙事学研究范围,为分析跨媒介视阈内的可能世界提供了理论架构与方法论支撑。  第三章叙事与媒介首先从符号学、技术与文化三个角度出发,瑞安对“媒介性”的分析进行梳理,对照赵毅衡的《广义叙述学》中的相关论述进行讨论;进而从跨媒介叙事学的角度论及影响叙事的媒介特征,探讨数字媒介的可供性与局限性,参照赵毅衡《符号学》相关论述,明确瑞安跨媒介叙事学的重点即“叙事与媒介的关系”。  第四章“叙事性”与“互动性”对瑞安的跨媒介视野中的文本架构模式及“互动性模式”进行讨论,分别与传统叙事研究和阿尔瑟斯的“互动性”理论进行比较,以突出瑞安最擅长的计算机叙事的特性。  第五章叙事学中的越界方式首先对瑞安的“越界”概念进行梳理,进而讨论瑞安对代码诗歌、电脑游戏中的越界表现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赵毅衡在《广义叙述学》中对“越界”的研究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媒介角度重审叙事学中的经典范畴。  结语总结全文,并谈及瑞安理论对我国跨媒介叙事学建构与发展的启示。
其他文献
小说《醒世姻缘传》以两世姻缘、因果报应为线索,塑造了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作者通过对社会家庭人伦关系的描述和审视,特别是对薛素姐、童寄姐等凌虐丈夫行为的描述,在客观揭示出
唐代早期诗可以大历为界划分为两段,在此前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初盛唐早期诗多产生于多人唱和这样一种写作形式,突出的有贞观君臣的元日早期唱和,景龙修文馆学士的早期唱和,贾至
本文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為研究對象,第一部分是對簡序、簡制、文字釋讀等方面的基礎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作進一步深入探討。簡文以馬承源簡序為底本,從
本论文以文学经典意识为切入点进入明代诗学研究。论文中所涉及到的“诗学”,主要指与“诗”有关的领域,“明代诗学”指明人关于诗歌的研究,包括明人关于诗歌文本产生的各种理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