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文学经典意识为切入点进入明代诗学研究。论文中所涉及到的“诗学”,主要指与“诗”有关的领域,“明代诗学”指明人关于诗歌的研究,包括明人关于诗歌文本产生的各种理论及批评,及明人围绕着“诗”产生的各种文学活动,包括诗学论争。本论文认为,明代诗学的形成与发展与明人的文学经典意识密不可分,同时,在明代诗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明人的文学经典意识也不断成熟起来,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文学经典意识至此也发展成熟。
文学经典意识之所以成为明代诗学发展的起点,一是诗学发展自身逻辑的结果,二与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分不开。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的大量文人在弘治以后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他们将精力主要转向文化创造领域,艺术精神日益自觉;又由于创作面临困境,明人需要借鉴前人创作的成功经验,他们寻找可以师法的典范,于是前人创作出的“诗歌文本”成为主要关注对象,明代诗学发生了转向,不再以文学观念和创作理论为中心了。各个宗派对诗歌文本的关注角度不一样,又形成了各自的诗学理论:七子派发展出了以诗歌形式的美学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格调理论”,竟陵派则以作品中所含蕴的主体精神及其美学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精神说”。唐宋派在与七子派的论争中,确立了本宗派的师法对象;公安派批评七子派过于囿于他们所认为的诗歌经典确立的法则,在与七子派的诗学论争中发展出了“性灵说”。所以,明代诗学是在文学经典意识的支配下展开的,在各个宗派的诗学理论的发展中发展的。在各宗派诗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在宗派之间的诗学论争中,明人的文学经典意识也逐步成熟与深化。
“文学经典”具有权威性即“经典性”以及“典范性”两方面的内涵,文学经典的权威性与经典性来自其所承载的文学之至道,包括文学的本质规定性及相应的规则、法则;同时,除了确立文学的本质规定性——至道外,文学经典还为某一类文学体式确立规则,即常法,因而文学经典又是某一类文学体式的最优秀创作,故而对他人的创作又具有可资借鉴的典范意义,即典范性。文学经典意识也就是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主要体现为对文学经典的经典性——权威性与典范性的认知。中国古典诗学中一直存在着这种认识活动,它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经历了早期的文化经典意识、经学意义上的文学经典意识,到刘勰开始有较为明确的文学经典意识,但他对文学的理解,还不是纯粹的狭义文学——主要指诗歌与文艺散文,而是共名之文。南宋以来,在寻求师法对象的过程中,文学经典意识得到了发展,但只有在明代的现实土壤中、在明代诗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经典意识才发展至成熟。
本论文共分五章,主要从两条线索对明代诗学进行研究。第一条是诗学发展逻辑线索,研究中国古典诗学发展至明为何发生了转向,明代诗学在文学经典意识之下如何展开与发展,及在明代诗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经典意识是如何变得成熟的;第二条是论争辩难线索,考察明代诗学在论争中深入发展及明人文学经典意识的明晰与深化。
第一章:阐述中国古典诗学发展至明时发生转向及萌生文学经典意识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诗学自身发展逻辑、明人创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二章:界定“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阐述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发展的过程,明代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萌生,及明代诗学在文学经典意识之下开始建构。
第三章:阐述明代诗学的主流——七子派从寻求创作的师法对象出发,形成了“格调理论”,在其“格调理论”不断发展过程中及诗歌批评实践中,他们初步的文学经典意识开始逐步发展成熟。
第四章:阐述竟陵派的诗学理论及其文学经典意识的成熟。与七子派从诗歌形式的美学规律出发确立诗歌经典及从中抽绎法则指导学习者不同,竟陵派从作品中含蕴的主体精神角度确立诗歌经典,发展出了“精神说”,并通过选评《诗归》加以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其文学经典意识也不断成熟。
第五章:阐述唐宋派与七子派,公安派与七子派之间的诗学论争。唐宋派与七子派论争的焦点是文宗秦汉还是宗唐宋八家,围绕于此,他们展开了“辞道之争”,唐宋派对七子派的“模拟文辞”观也进行了批评。七子派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经典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极度重视经典作品所确立的基本法则及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表现原则、创作方法,以至过度囿于法度而造成情感受束、模拟严重的文风,遭到公安派的批评。公安派以无所拘束的“性灵”反对郁而不尽的“性情”,以“尽”、“露”的表现原则反对七子派所遵守的“含蓄”的经典表现原则,以蔑法的态度反对七子派守法的态度,提出应法师秦汉魏晋人的为文之心——创造性。在这个论争的过程中,各家的文学思想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七子派的文学经典意识也更加深入。公安派为文学经典意识又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语部分:对本课题将来所要做的延伸研究提出设想,并简要论述了明代诗学对清代诗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