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也随之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新时代的一批高校学生,由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不断冲击,他们所处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都有所变化,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差异性、独特性。上述情况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契机,又使高校学生在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品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也随之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新时代的一批高校学生,由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不断冲击,他们所处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都有所变化,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差异性、独特性。上述情况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契机,又使高校学生在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品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增加了难度。为此,必须深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抓住机遇,持续改善,将此任务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格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创新思想,善于求变,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方面生态分析法已经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新研究视角的发展之势。另一方面生态分析法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自身的缺陷。运用生态学的相关思想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效益。
本文通过对生态学及其核心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同类型划分与高校思想政治环境特征的相关介绍,构建生态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出运用生态学分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调查基础上进行仔细分析,从生态学中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亟待改善的原因,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构思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解决现实问题寻找正确的具体措施。
其他文献
大众文化的概念来源于国外,这一概念与我国的某些文化理念有着契合之处。国内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相对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言,是比较晚的,但是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这种文化与民众的生活交织密切,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由于中国市场化的某些不完善的体制,无法对大众文化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与引导,从而导致了在现实中,并没有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忽视了人民的心声和需求,没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奋斗,以敢闯敢拼的政治勇气和自我变革的使命担当,闯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使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期以及进入世界中心的加速期。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观正是在解答新阶段如何走向强起来的时代问题中应运而生的。 系统分析和理解这一理论对于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
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尽管幸福观是由不同的个体决定的,个体不同,幸福观也不尽相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满足和实现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同的会议和场合多次提到人民和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经历七年下乡的知青岁月,无比了解基层的现实情况和民众最急迫的需要,因此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致力于满足民众对未来生活的
贫困问题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结合社会实践和时代特点形成的思想,贯彻在马克思理论的始终。马克思的贫困问题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在马克思以前,以亚当·斯密、马尔萨斯、西斯蒙第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以及以傅立叶、欧文、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分析,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最终因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而退出舞台。 马克思在对古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所在。它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表征,也是特殊且难得的教育资源。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将作为中国文化自信源泉和根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起来,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当代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今时代科学昌明、社会进步,为了搞好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很有必要加强对家风家教问题的科学研究,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提供道德理论支持。因此大力宣扬优秀家风家教,丰富家风家教合理内核,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青少年是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希望,承担着民族、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以超凡的智慧、忠诚为民的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加强党的建设。在治国理政和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上对治国理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发展进入历史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本文简称:党组织凝聚力
解决农村问题必须从农村治理出发,农村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地位。不少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问题,仅仅靠法律规范或道德自律是很难解决的。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度变化,村规民约将不再是靠传统乡村社会的信念、舆论环境为基础的村民行为规约,而是建立一套能够成为与国家法律、道德相适应的现代式村规民约。因为现代式村规民约可以适应村民自治和农村实际的需要,也是体现了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理想信念思想体系,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是我党几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思想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我党理想信念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站在中国社
从软权力视阈下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问题,是不同于以往党建研究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政党文化是在政党的政治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并影响和制约着党内成员的意识形态、制度规范、党员行为作风和政党物质文化。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政党意识形态、政党制度文化、政党行为作风和政党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的权力文化倾向、浓厚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典型的精英政治文化、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