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企业兴,则经济兴。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小高科技企业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中小高科技企业而言,绝佳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众所周知,企业的成长必定需要资金的支持,与资金雄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高科技企业自然显得有些“势单力薄”。由于其自身“先天条件”的限制,它们不得不面对“融资难、难融资”的尴尬局面。2009年创业板的开市,为处于窘境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带来了福音、指明了方向。当发展成长缺乏资金时,中小高科技企业需要考虑怎样“开源”;当企业通过上市获得了资金后,就需要考虑怎样合理使用资金,以提高效率。 本论文拟在已有的相关融资效率理论的基础上,以2012年创业板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为具体样本对象。 具体地,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范围界定,本文选取的是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69家企业。针对这69家企业,本文选取了4年,包括IPO当年、上市后一年到后三年的详细数据。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效率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它包含了企业的资金“融”的过程和“用”的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企业对所融资金的利用。因此,融资资金的利用情况是本文模型构建的核心解释变量,融资效率是被解释变量;考虑到企业资金“融”的过程也会对融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将高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率和资金到位率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希望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验证相应的假设。最终得出,创业板企业的股权融资效率与资金利用情况呈正相关;并且与东部地区相比较,我国中、西部地区融资效率欠佳。最后,根据实证验证的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推动创业板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