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影响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dyan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型的文化,使得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偏伦理少认知、偏实用少分析、偏总体轻局部的特点,同时,人们的心理给烙上了厚厚的“面子”“人情”“尚和”的烙印。在科技创新中,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总体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不利于科技创新思维的迸发。论文首先在比较中西文化心理产生的背景之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具有群体本位、求同斥变、尊卑秩序严密的特点。通过分析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思维的特点,在探讨科学精神的本质基础上,说明科技创新思维除了具有一般创新思维的共性之外,还在起因、方法、过程和结果上均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从第三章起,论文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科技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特别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具代表性的尚“和”心态、人情观、面子观三个方面,论述尚“和”心态、人情观、面子观的文化背景、特点以及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心理,最终得出了传统文化心理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论文主旨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科技创新思维的主要影响,梳理二者的逻辑关系,改变的对策思路本论文不涉及展开。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钱学森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奋斗一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成功的经验成为我们今天创新人才培养的典范。创新己成为信息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研究探索的时代课题。钱学森毕生关注教育事业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及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系统的思考和归纳,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深邃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观。其主要内容包括:外部环境:从“系统工程”的
自苏格拉底以来,科学便成为人们不断求索的目标。它用理性逻辑的方式把天神上帝从神学的祭坛上拉了下来,从而建立了以逻辑思辨为主导的理性主义科学思潮。这一思潮为欧洲的启
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政策是科技发展最大、最重要的外生变量,科技政策制定是科技政策系统的首要环节,对科技政策起决定性的作用。科技政策制定的过程就是科技政策制定主体运用国家和社会公民赋予的公权力对国家公共科技资源和公共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科技政策的公共性,意味着“平等”、“公正”、“公共”、“正义”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应该成为科技政策和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应然伦理价值取向。然而
1689到1690年写成的两篇《政府论》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论文。洛克从自然状态出发,分析了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一重要思想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史上占据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