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覆盖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脆弱区,基本涵盖了全球各地的生态脆弱类型,是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最为显著的国家。我国土地生态脆弱性表现显著的区域重点分布在北部干旱区、长江部分流域以及青藏高原。其中,叶尔羌河流域土地生态脆弱性最具代表北部干旱区特征,叶尔羌河流域作为我国第四大灌区,其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充分涵盖了我国所有类型的自然脆弱条件,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趋于基本水平,可以表征我国特殊的土地生态脆弱环境,且叶尔羌河流域社会经济水平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使得该区域逐步成为生态环境监管区域中的灰色地带。由此可以看出,造成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差异的主要缘故是各区域土地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是当前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新疆干旱内陆河流域展开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追溯造成土地生态脆弱差异表现的问题,进而针对流域不同脆弱程度的地区依据影响因素进行分而治之,同时为各地的流域生态监管从理论上提供相应的借鉴指导,为流域生态系统综合调控、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指引人们如何更好地利用流域资源,同时提升国民对新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治理体系的认同感,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本文以叶尔羌河流域为研究区,依据人地关系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承载理论和木桶理论对研究区内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借助SRP评价模型,分析2008—2018年四期土地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差异变化,辨析导致叶尔羌河流域土地生态脆弱性指数上升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流域不同的脆弱程度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在空间分布上,叶尔羌河流域以微度、轻度脆弱区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35.67%、33.63%,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中下游冲积扇平原;中、重度脆弱区比重次之,分别占比为14.89%、12.93%,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上游山地丘陵区;极度脆弱区面积占比最小,仅为2.89%,但面积亦有3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中下游人口密集区,对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起着“木桶效应”。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致使流域整体生态压力与生态“阈值”的平衡受到影响。在时间分布上,2008—2011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4324,2011—2014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0541,2014—2018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5686。虽然各时期土地生态脆弱指数不同程度降低,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呈改善趋势,但中、重、极度脆弱区依旧分布广泛,亟需研究其分布规律,针对不同脆弱区分别从意识、宣传、制度以及工程四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调控对策。
本文以叶尔羌河流域为研究区,依据人地关系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承载理论和木桶理论对研究区内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借助SRP评价模型,分析2008—2018年四期土地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差异变化,辨析导致叶尔羌河流域土地生态脆弱性指数上升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流域不同的脆弱程度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在空间分布上,叶尔羌河流域以微度、轻度脆弱区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35.67%、33.63%,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中下游冲积扇平原;中、重度脆弱区比重次之,分别占比为14.89%、12.93%,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上游山地丘陵区;极度脆弱区面积占比最小,仅为2.89%,但面积亦有3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中下游人口密集区,对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起着“木桶效应”。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致使流域整体生态压力与生态“阈值”的平衡受到影响。在时间分布上,2008—2011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4324,2011—2014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0541,2014—2018年整体评价指数下降0.05686。虽然各时期土地生态脆弱指数不同程度降低,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呈改善趋势,但中、重、极度脆弱区依旧分布广泛,亟需研究其分布规律,针对不同脆弱区分别从意识、宣传、制度以及工程四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调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