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视角的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问题研究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扩大轮作休耕试点”,作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轮作、休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耕地污染,加之耕地保护的约束性政策,导致耕地不堪重负,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布局弱化,因此,耕地休耕政策的实施是让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休耕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整体耕地的肥力与生产能力,以达到耕地总体生产能力提升,以及还生态青山绿水的目的还有待研究,所以,开展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本文以乌鲁木齐县作为研究区域,依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理论,基于农户、生态、经济的视角下,展开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问题研究。一是通过实地调研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现状进行梳理,定性分析耕地休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二是基于农户视角,以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选择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耕地基本情况和农户对休耕政策的认知4个方面共25个指标,借助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三是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出发,选取了15个指标,利用加权求和评价模型对耕地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休耕耕地的生态适宜性匹配。四是基于经济视角,定量分析乌鲁木齐县休耕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休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1)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休耕过程中存在休耕主体的参与度不足;休耕后耕地管护缺失;耕地撂荒、休耕补偿途径单一等问题。(2)经模型测算,发现研究区内农户耕地休耕政策满意程度有待提高;休耕后农户存在就业难、家庭收入降低的风险;农户对现行休耕补偿标准的认可度、接受度较低的问题。(3)在耕地生态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将耕地的自然禀赋与休耕政策实施的耕地生态适宜性匹配比较,得出乌鲁木齐县生态适宜性匹配度较差。并且基于此发现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已休耕的耕地并非全部需要休耕;已休耕耕地的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实现;休耕政策在实际中不能完全落实,存在人为划定为主,各村摊派分配现象以及休耕耕地的生态适宜性总体较低。(4)综合机会成本理论测算、耕地质量测算以及农户受偿意愿可知,存在现行的固定的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标准相对较低;休耕地选择的不合理导致耕地产出效益降低的问题。(5)为实现耕地休耕政策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共赢,从农户、生态、经济三个层面提出顺利推行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建议。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经济环境风云变化莫测。经济危机,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各国经济相互影响更加紧密,科学技术迭代加速等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也更加的严峻。时代在变化,时代要求也需要更加有能力的企业家为企业的发展引领方向、保驾护航。而与此同时,企业该如何发展,企业又该如何能做到基业长青,又该如何在竞争不断加剧,愈发激烈的环境中不被打败。本文认为企业应该,也没有选择的需要进行其战略变革。本文的出发点是每一位企业
学位
201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并由此引爆成为此后我国多年农业产业领域最炙热的一个词。在中央1号文件中推广“田园综合体”,既是从国家层面给予田园综合体的认可,也使得建设田园综合体成为了我国农业领域改革以及后续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决策。此后,国家以及各省市分别启动了建设“田园综合体”试点活动,并在配套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上给予试点项目支持。经历了三年多的持续发力,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已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旅游住宿的需求变得多样化。P2P短租平台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能为旅行者分享自己的闲置房源的经营方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住宿需求,重塑了旅游住宿业的商业模式。但面对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P2P短租平台企业的挑战日益艰巨,应该如何改善平台品牌与顾客的关系,获得顾客契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P2P短租平台的网络服务
在中美贸易摩擦等经济大环境下,传统的家居行业在近五年(2015-2019年)的产成品总额波动变化,尤其是2018年至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导致我国家居行业产成品总额有所减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互联网+”相关热点俨然成为传统家居行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新技术和新应用。随着消费互联网发展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以及持续的消费升级,以互联网推动实体产业全链条的转型升级是传统家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学位
乌鲁木齐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连接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交通枢纽,城市化发展较快,建设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外围新建了大量居住区,但重点学校及大型医院等优质公共资源相对稀缺,这增加了市民前往城市中心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的交通需求,也造成了道路拥堵和环境恶化两种负外部效应。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和城市空气质量,成为城市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利用公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用作建造住宅的土地,农户对其享有获取收益、社会保障等权利,一旦退出,就意味着附着在上面的一切权益都会丧失。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农民往往将宅基地视为最后的生存保障。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下,各级政府应遵循“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使农民享有发展带来的红利。然而在宅基地退出的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情况却普遍存在。如何在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的过程中保障
开展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是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持续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南疆的典型区和干旱区开孔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框架,分析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前后的生态环境效应,对干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990-2015年间遥感影像数据本文基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结合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劳动力就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进而也加大了就业扶贫工作的难度。针对贫困劳动力这一群体,转移就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但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贫困劳动力自我实现转移就业受到限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统一组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因此,关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
国家将“三项补贴”合并成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而农地有序高效流转是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期望探究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经济效益的影响及作用路径,为补充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提供依据。  本文首先运用规模经济理论、激励理论、农户经济行为理论规范性分析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农地流转经济效益的影响,并构建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影响农地流转经济效益的理论框架;其次基于新疆奇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发展,面上的扶贫与“输血式”扶贫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探索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造血式”扶贫方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就业扶贫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能够带领贫困劳动力快速脱贫致富,聚集多元主体、整合多元力量的就业扶贫方式是当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新疆和静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参与式扶贫理论、合作型反贫困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