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扩大轮作休耕试点”,作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轮作、休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耕地污染,加之耕地保护的约束性政策,导致耕地不堪重负,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布局弱化,因此,耕地休耕政策的实施是让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休耕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整体耕地的肥力与生产能力,以达到耕地总体生产能力提升,以及还生态青山绿水的目的还有待研究,所以,开展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本文以乌鲁木齐县作为研究区域,依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理论,基于农户、生态、经济的视角下,展开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问题研究。一是通过实地调研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现状进行梳理,定性分析耕地休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二是基于农户视角,以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选择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耕地基本情况和农户对休耕政策的认知4个方面共25个指标,借助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三是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出发,选取了15个指标,利用加权求和评价模型对耕地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休耕耕地的生态适宜性匹配。四是基于经济视角,定量分析乌鲁木齐县休耕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休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1)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休耕过程中存在休耕主体的参与度不足;休耕后耕地管护缺失;耕地撂荒、休耕补偿途径单一等问题。(2)经模型测算,发现研究区内农户耕地休耕政策满意程度有待提高;休耕后农户存在就业难、家庭收入降低的风险;农户对现行休耕补偿标准的认可度、接受度较低的问题。(3)在耕地生态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将耕地的自然禀赋与休耕政策实施的耕地生态适宜性匹配比较,得出乌鲁木齐县生态适宜性匹配度较差。并且基于此发现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已休耕的耕地并非全部需要休耕;已休耕耕地的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实现;休耕政策在实际中不能完全落实,存在人为划定为主,各村摊派分配现象以及休耕耕地的生态适宜性总体较低。(4)综合机会成本理论测算、耕地质量测算以及农户受偿意愿可知,存在现行的固定的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标准相对较低;休耕地选择的不合理导致耕地产出效益降低的问题。(5)为实现耕地休耕政策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共赢,从农户、生态、经济三个层面提出顺利推行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建议。
本文以乌鲁木齐县作为研究区域,依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理论,基于农户、生态、经济的视角下,展开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问题研究。一是通过实地调研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现状进行梳理,定性分析耕地休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二是基于农户视角,以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选择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耕地基本情况和农户对休耕政策的认知4个方面共25个指标,借助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三是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出发,选取了15个指标,利用加权求和评价模型对耕地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休耕耕地的生态适宜性匹配。四是基于经济视角,定量分析乌鲁木齐县休耕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休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1)对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休耕过程中存在休耕主体的参与度不足;休耕后耕地管护缺失;耕地撂荒、休耕补偿途径单一等问题。(2)经模型测算,发现研究区内农户耕地休耕政策满意程度有待提高;休耕后农户存在就业难、家庭收入降低的风险;农户对现行休耕补偿标准的认可度、接受度较低的问题。(3)在耕地生态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将耕地的自然禀赋与休耕政策实施的耕地生态适宜性匹配比较,得出乌鲁木齐县生态适宜性匹配度较差。并且基于此发现乌鲁木齐县耕地休耕政策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已休耕的耕地并非全部需要休耕;已休耕耕地的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实现;休耕政策在实际中不能完全落实,存在人为划定为主,各村摊派分配现象以及休耕耕地的生态适宜性总体较低。(4)综合机会成本理论测算、耕地质量测算以及农户受偿意愿可知,存在现行的固定的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标准相对较低;休耕地选择的不合理导致耕地产出效益降低的问题。(5)为实现耕地休耕政策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共赢,从农户、生态、经济三个层面提出顺利推行耕地休耕政策实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