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曾说过一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学校这个杜威所谓的“微型社会”中,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社会关系的核心,它对学生当前以及今后的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教学的关键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师生之间的真诚合作是贯彻教学原则,发挥教学功能的重要前提。尽管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对于教学是如此的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却不是那么的和谐,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接连不断,发人深思。本研究将社会学上的一个概念——社会距离运用于师生人际关系的问题研究,旨在利用师生社会距离的概念来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解和亲密的程度。本研究探讨了有关师生社会距离的若干问题。第一,从理论上论证了师生社会距离存在的合理性,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零”距离,难以做到“亲密无间”;第二,用实证的方法对一所初级中学的师生社会距离进行了测量,所运用的测量工具来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十一五重点专项课题《教育信息管理测评系统》中的《中学生师生社会距离测评量表》,并在此基础上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初中生师生社会距离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三,根据影响初中生师生社会距离的因素,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提出了某些改进师生关系的建议。对初中生师生社会距离影响因素的探索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学生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地位、性格)、教师因素(包括性别、性格、教龄)、家庭因素(包括父母亲职业、父母亲学历、家庭类型)三方面出发,对影响初中生师生社会距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在学生因素中,学业成绩排名、担任学生干部与否以及学生性别都对师生社会距离起着显著性的影响;教师因素方面,具显著性影响力的因素是包括性别、性格、教龄在内的全部被研究因素,这也表明了教师在师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占据主导性影响。而学生年级、性格、独生子女与否以及家庭因素对师生社会距离并无显著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