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患者临床数据,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合并疾病等发病规律,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及其合并他病的中药用药特点,并以妇科超声测量结果为疗效评价标准,分析治疗有效患者的中药用药变化特征,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1建立数据库:收集2012-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AM患者信息,同时收集妇科彩超室数据库中AM患者影像学信息,整合形成AM患者数据库。2数据提取与分组:①从数据库中提取20-55岁患者用药信息,并将其按年龄段进行分组;②依据患者超声影像学诊断将患者分为A组:AM单纯合并子宫肌瘤;B组:AM单纯合并盆腔积液;C组:AM单纯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D组:AM单纯合并在位子宫内膜病变。③以妇科超声影像学改变作为疗效的评判标准,对比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大小,结合病灶大小的改变,病灶内血流信号的改变等判断疗效,提取治疗有效的患者信息。3数据分析方法:①频数统计: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基本的频数统计。②复杂网络分析:通过Liquorice软件实现。③关联规则:利用多尺度骨干网(Multiscale backbone),将置信度设为0.96,得到处方中节点与节点之间配伍的边数。导出节点间的边数并依据关联规则计算两节点间的配伍强度。取支持度10%-20%,置信度>50%,提升度大于1,且数值越高,表明两者之间配伍强度越大。④中药RR值分析法:将流行病学RR值运用于中药数据挖掘中,通过对单味中药与疾病的RR值计算,得出治疗某疾病相关性较大的中药从而得出临床治疗该疾病的特色用药。
结果:共收集3768例AM患者就诊信息资料,涉及8986个处方392味中药,涵盖中药信息201242条,超声影像学资料4322条。①发病特点:子宫腺肌病患者诊次自20岁起逐年升高,至围绝经期逐年下降,30-49岁诊次最高。以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积液、在位子宫内膜病变的合并病为主。②年龄及合并病分组用药特点:各分组核心处方共同药物为醋香附、当归、川芎、醋延胡索、白芍。20-29岁患者用药以补血药及活血止痛药为主。30到39岁患者用药以补血、理气为主,40到49岁患者以补血药为主。50到55岁患者补气药用量最多,且佐补阴药及固精缩尿止带药。AM单纯合并子宫肌瘤组中药RR值>1.5且使用频次大于平均数的中药有仙鹤草、地榆、马齿苋等;AM单纯合并盆腔积液组为肉桂、丹参、升麻等;AM单纯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以醋莪术、醋三棱、玄参为主;AM单纯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组以制五味子、淫羊藿、升麻等为主。③基于超声信息疗效进行用药分析,收集治疗有效患者65例。中药用药规律结果:中药性味苦甘辛并用,佐酸性药。寒热同调但药性偏凉。药物归经以肝脾为主,肾经次之。核心处方:醋香附、白芍、当归、川芎、牡蛎、醋延胡索、蒲黄、党参、益母草、川牛膝。并统计高频用药及高频配伍药对。
结论:①子宫腺肌病发病自女性月经初潮至绝经期均可出现,最低年龄在20岁左右。以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积液、在位子宫内膜病变为主。②AM以瘀血阻滞冲任为基本病机,治疗用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本病虚实夹杂,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偏实证转为偏虚证,合并子宫肌瘤者需止血化瘀,合并盆腔积液者可温经散寒祛湿或清热利水祛湿,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需破血消癥散结,合并在为子宫内膜病变者需清热解毒。③基于妇科超声结果判定治疗有效的患者多以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为主,治法以补气养血、疏肝理气兼活血化瘀为主。另虚者辨证予健脾补肾、滋阴、温阳,实者辨证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方法:1建立数据库:收集2012-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AM患者信息,同时收集妇科彩超室数据库中AM患者影像学信息,整合形成AM患者数据库。2数据提取与分组:①从数据库中提取20-55岁患者用药信息,并将其按年龄段进行分组;②依据患者超声影像学诊断将患者分为A组:AM单纯合并子宫肌瘤;B组:AM单纯合并盆腔积液;C组:AM单纯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D组:AM单纯合并在位子宫内膜病变。③以妇科超声影像学改变作为疗效的评判标准,对比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大小,结合病灶大小的改变,病灶内血流信号的改变等判断疗效,提取治疗有效的患者信息。3数据分析方法:①频数统计: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基本的频数统计。②复杂网络分析:通过Liquorice软件实现。③关联规则:利用多尺度骨干网(Multiscale backbone),将置信度设为0.96,得到处方中节点与节点之间配伍的边数。导出节点间的边数并依据关联规则计算两节点间的配伍强度。取支持度10%-20%,置信度>50%,提升度大于1,且数值越高,表明两者之间配伍强度越大。④中药RR值分析法:将流行病学RR值运用于中药数据挖掘中,通过对单味中药与疾病的RR值计算,得出治疗某疾病相关性较大的中药从而得出临床治疗该疾病的特色用药。
结果:共收集3768例AM患者就诊信息资料,涉及8986个处方392味中药,涵盖中药信息201242条,超声影像学资料4322条。①发病特点:子宫腺肌病患者诊次自20岁起逐年升高,至围绝经期逐年下降,30-49岁诊次最高。以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积液、在位子宫内膜病变的合并病为主。②年龄及合并病分组用药特点:各分组核心处方共同药物为醋香附、当归、川芎、醋延胡索、白芍。20-29岁患者用药以补血药及活血止痛药为主。30到39岁患者用药以补血、理气为主,40到49岁患者以补血药为主。50到55岁患者补气药用量最多,且佐补阴药及固精缩尿止带药。AM单纯合并子宫肌瘤组中药RR值>1.5且使用频次大于平均数的中药有仙鹤草、地榆、马齿苋等;AM单纯合并盆腔积液组为肉桂、丹参、升麻等;AM单纯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以醋莪术、醋三棱、玄参为主;AM单纯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组以制五味子、淫羊藿、升麻等为主。③基于超声信息疗效进行用药分析,收集治疗有效患者65例。中药用药规律结果:中药性味苦甘辛并用,佐酸性药。寒热同调但药性偏凉。药物归经以肝脾为主,肾经次之。核心处方:醋香附、白芍、当归、川芎、牡蛎、醋延胡索、蒲黄、党参、益母草、川牛膝。并统计高频用药及高频配伍药对。
结论:①子宫腺肌病发病自女性月经初潮至绝经期均可出现,最低年龄在20岁左右。以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积液、在位子宫内膜病变为主。②AM以瘀血阻滞冲任为基本病机,治疗用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本病虚实夹杂,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偏实证转为偏虚证,合并子宫肌瘤者需止血化瘀,合并盆腔积液者可温经散寒祛湿或清热利水祛湿,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需破血消癥散结,合并在为子宫内膜病变者需清热解毒。③基于妇科超声结果判定治疗有效的患者多以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为主,治法以补气养血、疏肝理气兼活血化瘀为主。另虚者辨证予健脾补肾、滋阴、温阳,实者辨证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