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进一步探索认知机制在人们在线理解习语的过程中是如何运作的。文章首先讨论了习语的定义,并简单回顾了其他一些学者对习语理解进行的认知研究。接着,基于莱考夫的概念隐喻(转喻)理论以及他提出的习语理解模式(规约意象+常规知识+隐喻),本研究考察了优秀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线理解含有概念隐喻(或转喻)的英语习语时所采用的策略。研究中选用的所有习语均分别含有一个概念隐喻(或转喻)。研究通过记录受试在推断一组一定语境中的英语习语的意义时说出的思维过程来采集数据,并要求受试在推出习语意义后立即回忆自己刚刚是否使用过实验提供的概念隐喻(或转喻)。实验数据被归纳为8种理解策略,其中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常规知识、概念隐喻(或转喻)和语境则是确定习语意义最关键的第二语言习语理解策略。根据实验结果,文章提出了四个主要的结论:1)中国英语学习者优先使用翻译策略和语境推理策略。2)当上述两种策略都不起作用时,学习者往往会通过搜索规约知识来帮助理解。3)即便学习者不了解概念隐喻(或转喻),他们也可能通过其他策略推断出正确的习语意义。除非某个概念隐喻(或转喻)是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共有的,或者学习者对其颇为熟悉,否则他们很少会在推理的第一步就使用概念隐喻(或转喻)策略。4)尽管如此,有关数据确实证明概念隐喻(或转喻)的使用能保障受试对习语意义做出更精确的理解。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对第二语言的习语教学具有如下启示:1)教师应该帮助学习者尽可能地丰富世界知识。2)教师应该为学生介绍概念隐喻(或转喻)知识,以便他们能更有效更准确地推出习语意义。最后,本文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对促进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的英语习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