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腰背肌筋膜炎,中医称腰肌筋膜劳损,西医称腰肌筋膜痛综合征、腰肌无菌性炎症、腰肌纤维炎等相关名称。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腰背部慢性发展的疼痛性疾病,也是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向上提高,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的文明病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快的生活步调和工作压力,人们开始面对和过去不同的坐式生活型态、长期的待在空调室里加上各式各样3C产品的使用,许多人长时间维持固定姿势,使得肌肉处于紧绷和过度疲劳状态,高度的心理压力,加上没有适当的锻炼无形之中使得腰背肌筋膜炎发生机会大大向上增加。现代中医上将腰背肌筋膜炎归类于”痹病”、”筋病”范畴,在内由于肝肾亏虚,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在外由于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因交互影响进而导致气血凝滞,筋络痹阻。西医则将病因归于慢性劳损、软组织急性损伤、不当治疗、不良姿势而引起人体软组织例如肌筋膜、肌腱、韧带等产生无菌性炎症。临床常表现出软组织功能失调,筋膜、肌肉、韧带、关节等处出现疼痛,肌肉僵硬、紧张,触摸有条索或结节,特定的按压痛点,患者畏凉,疼痛在天气湿冷或劳累后加重。其中,痛点是腰背肌筋膜炎中一个重要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中可以发现,许多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身体上都可以找到一到多个的痛点,并且这些痛点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而在临床上往往病人主诉造成首要困扰的就是疼痛,因此,为患者解决找到根源减缓疼痛成为最主要的问题。本研究透过对压痛点的分布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透过银质针的一次治疗观察患者整体以及痛点两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希望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上提供不同的切入点和思路以增强临床疗效。1.通过所选取的痛点进行压痛测试,观察压痛点的出现频率、压痛数值等,进行分析比较,了解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压痛点的特性,为治疗患者该疾病提供不同的切入选择。2.运用银质针导热针刺压痛点后观察分析患者主观感受和压痛点数值情况进行比较,以了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研究方法:1.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压痛点分析观察研究,纳入符合入选标准患者113例,通过手指按压和压痛值测试仪进行检测,搭配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探索压痛点出现的频率、疼痛数值等进行相关性的探讨。2.银质针导热针刺压痛点缓解疼痛疗效观察研究,随机纳入符合入选标准患者113例中的50例,运用银质针配合加热巡检仪对压痛点进行一次治疗,一周后再次对压痛点进行检测,搭配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治疗前后比对,探索患者压痛点主观感受、疼痛数值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1. (1)压痛点在棘突下出现率比在相应的棘旁低。(2)压痛点在L3棘旁出现率最高,L2,L4次之。(3)L3横突压痛出现率远高于腰部其他横突。(4)腰背肌筋膜炎压痛点好发部位分别为棘突旁、L3横突、棘突下、髂后上棘、髂脊、骶髂关节区2.压痛点在经过一次银质针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VAS和压痛数值进行统计学配对T检验的评价后可发现两者的P值均小于0.01,具有极显着的差异。意谓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感皆有明显减轻,且压痛点的疼痛数值耐受性有明显的增加,显示患者的疼痛情况获得良好改善结论:1.棘突旁、L。横突、棘突下、髂后上棘、髂脊、骶髂关节区等都是腰背肌筋膜炎高频的痛点出现的地方,可作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新切入点。2.在经过一次银质针刺治疗后,患者对于其腰背肌筋膜所造成的痛感明显感觉好转,显示单次银质针治疗压痛点对镇痛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