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据估计,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被认为是造成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内脏静脉血栓形成(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SVT)是一种罕见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内脏静脉血栓中最常见的类型,平均发病率大约为每年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据估计,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被认为是造成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内脏静脉血栓形成(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SVT)是一种罕见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内脏静脉血栓中最常见的类型,平均发病率大约为每年0.7至3.7例每10万人。药物抗凝、溶栓治疗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 stent-shunt,Tips)是肝硬化性PVT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对于非肝硬化性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没有统一。本文旨在探讨nc-PVT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年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nc-PV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致病原因、影像学检查结果(CT/MRI等)、治疗手段、症状恢复等情况,通过术中造影及对随访期间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的进行评估,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54例诊断为nc-PVT的患者,29例进行单纯抗凝治疗,20例进行抗凝联合介入治疗,5例未经过抗凝治疗出院。单纯抗凝组患者症状部分及完全恢复率分别为82.8%和13.8%,而联合治疗组症状部分及完全恢复率分别为50%和35%,未治疗组完全恢复及死亡率为20%和80%。1.抗凝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未治疗组组间相比,在年龄、性别、血栓范围、Child-Pugh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因构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无明确病因组及感染组患者多单纯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而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既往血栓疾病病史组多进行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2.不同病因组患者相比,在最终症状恢复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有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既往血栓疾病史的患者其完全好转率(38.46%,40%)低于无明确病因和感染组(73.68%,82.36%)。同时,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既往血栓疾病史的患者治疗后症状再发概率(38.46%,60%)高于无明确病因组和感染组(10.53%,5.88%)。在多因素分析中,骨髓增殖性疾病对症状的完全缓解的预测为阴性(OR5.874,P=0.029)。3.不同治疗组患者在最终症状恢复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抗凝药物组的临床症状好转率(82.76%)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50%),同时,在治疗后,抗凝组症状再次复发概率(13.8%)也要远远低于联合治疗组(35%)。在多因素分析中,抗凝治疗对症状的完全缓解的预测为强阳性(OR 0.014,P<0.01)。结论:1.合并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既往血栓病史是影响nc-PVT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其中骨髓增生性疾病是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nc-PVT患者,抗凝为基础治疗,并且安全有效;3.合并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单纯抗凝治疗效果似乎比联合治疗效果好,但此类患者在经过对原发病积极治疗后,再采取腔内治疗,可能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对于无明显诱因及感染为发病病因的患者,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抗凝。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体内水平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选择2017-2020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诊治并确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患者,排除最近明确感染、体
目的了解普通体检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检出情况,分析普通体检人群的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因素、饮食习惯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影响,为HHcy的防控以及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分析血清Hcy及其影响因素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影响,为HUA的防治提供新的健康管理途径。方法选取20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钠与心脏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了2018-2020年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患者199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e,PA)患者148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吸烟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目的:通过对老年共病住院患者的多病共存、多重用药及基础生理化验情况等方面的特征研究,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尤其是专科医生对老年共病及用药的认识,从而为共病患者的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本溪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年龄≥65岁,同时患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疾病种类及数量、用药种类及数量、血
目的从不同角度探讨分析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与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关系,为HUA高危人群的识别及HUA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1.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每一位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以及服药史等)、体格
目的:随着肥胖在各大洲的日益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健康问题。它是世界第一大肝病,也可能成为未来几十年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既往已有研究证实了联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Waistline Circumference,WC)可以增强对肥胖相关疾病高风险个体的检测。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及健康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并分析对鉴别PBC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并通过比较不同病程PBC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探讨对于判断PBC患者病情有价值的指标,从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1.收集整理2015.0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活动期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肠道炎症的关联,以及相关指标作为判断UC疾病活动性的价值,增加对UC的了解,从而为UC的诊疗提供新的参考。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75例UC活动期患者为UC组,其中男性97例(占55.43%),女性78例(占44.57%),男女比例1.24
目的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与代谢风险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有关的慢性肝实质损伤性疾病。早发现明确诊断和坚持长期监测是管理该疾病的重要一环。目前,NAFLD的无创诊断方法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分析NAFLD患者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探讨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评估Fibro Touch(F
目的:探讨合并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BE)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并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该研究是CAP-China网络平台发起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了2014.01.01-2014.12.31期间在中国北、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