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环城林带为研究对象,采用法瑞学派调查法和每木调查法相结合进行了群落调查,共调查样方173个,记录种子植物87科184属226种。参照《中国植被》的分类方法,对所调查人工植被进行了分类,第1级在外貌水平上进行划分;第2级在生活型水平上进行划分;第3级根据群落建群种类型及各层次生活型进行划分;第4级在各层优势种水平上划分。同时对所划分群落类型、生境条件及其生长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人工植被自然恢复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环城林带更新层物种组成特征
(1)共记录环城林带人工植被更新层木本植物实生苗69种,其中常绿针叶树种仅罗汉松1种,落叶针叶树种仅水杉1种,常绿阔叶乔木树种7种,落叶阔叶乔木树种37种,常绿灌木树种16种,落叶灌木树种8种;
(2)更新层木本植物的更新方式以种子更新为主,传播方式多为鸟类和风力传播,木本植物种类以喜阳树种居多,耐荫树种出现频率较高;
(3)适宜的人为干扰使得环城林带更新层种类比上海中心城区和佘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更新层种类丰富。
2.不同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差异
更新层木本植物种类在落叶阔叶林最多,在丛生竹林最少;更新层木本植物出现频率及个体数量占优的常绿乡土树种主要有:女贞、香樟、海桐;落叶乡土树种主要有:构树、桑树、朴树、栾树、小蜡等,栽培种以棕榈的出现频率及个体数量最高。
3.环城林带人工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
通过对环城林带不同群落类型林木层物种组成及更新层生境因子的调查分析,环城林带人工植被本身能够自我更新,找出了限制人工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因子为种源和生境。囿于片断化导致的种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距离等因素,种源限制了上海地带性植被的种子扩散。对13种群落类型更新层物种分布、幼苗密度与生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进行生境因子的相关性与显著性分析,光照、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植被恢复的主要生境因子。
4.环城林带人工植被自然恢复潜力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分析更新层主要种类的种群结构特征,根据其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分类,得出桑树和构树为群落演替的先锋种,朴树和栾树为演替系列的途中种,女贞、香樟为群落的伴生树种,小蜡、蚊母和海桐等具有耐荫性的常绿阔叶灌木,是顶极群落或演替系列群落灌木层的伴生树种。由此,推断出上海环城林带人工植被在不受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可恢复至以香樟、女贞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而由于缺乏种源,人工植被无法恢复至上海地区地带性植被,只能停留在气候顶极的前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