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之初,由于国家性质的变化以及各项中心工作的推进亟需大量人才,仅仅依靠正规学校的培养,不仅数量远远不够,而且学习周期长,难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这样,以全民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教育,便成为当时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教育内容、场所、方法和手段上灵活多样,而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建国初期四川社会教育的研究几近阙如。因此,笔者通过查阅史料,深入总结、研究建国初期四川社会教育的内容、途径,不仅可以弥补这一空白,而且对于当前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建国初期四川社会教育的缘起以及有利条件后,得出这一时期社会教育主要目标是为了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围绕这一目标,论文从行政设置、师资、经费以及设施等四个方面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教育“硬件”后,详细论述了这一时期社会教育举措,分别是基础举措(扫盲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主要举措(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辅助举措(文化艺术教育)。通过对建国初期四川社会教育的分析和归纳,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教育在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改善社会风气、配合时局中心任务的完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客观的历史条件,这一时期四川社会教育存在着部门地方不够重视,专任教员较少难以满足学生要求等不足。总的来说,建国初期的四川社会教育,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对于当前“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