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劳动合同法》基于此前的《劳动法》对企业做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但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全要素生产率较为全面地衡量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管理技能、生产技术水平,可以帮助更好地研究劳动保护对企业的影响及《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经济后果,因此本文选择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研究指标。通过分析劳动保护对企业的影响机制,设计实证检验假设,最终得到了劳动保护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结论。
通过对理论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劳动保护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主要来自“要素替代”和“人力资本投资”两个途径。当劳动保护加强时,企业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企业使用机器设备替代人工的可能性也增加。而先进设备的引进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有助于劳动者和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增加了员工的稳定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而企业也有激励加大对现有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培训体系,加速知识在公司内部的传递和积累,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运用2005-2010年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以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为外生冲击,使用企业的劳动密集度区分实验组和控制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保护的增强可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考虑样本选择性偏差以及未知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考虑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双重差分回归,依然得到劳动保护可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说明主要结果具有稳健性。随后,异质性分组回归结果表明,劳动保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法律效率更高的地区和学历水平更高的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并且,在稳健性检验中,即使更换劳动密集度衡量方法、更换匹配方法、使用特定子样本,劳动保护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仍然显著。最后,在第6章的进一步讨论中,使用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替代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进一步探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影响。
已有研究更多关注政策实施的短期影响,而本文从长期影响出发,将劳动保护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联系起来,丰富了对劳动保护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并通过分析可能的传导机制,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提供思路。
通过对理论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劳动保护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主要来自“要素替代”和“人力资本投资”两个途径。当劳动保护加强时,企业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企业使用机器设备替代人工的可能性也增加。而先进设备的引进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有助于劳动者和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增加了员工的稳定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而企业也有激励加大对现有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培训体系,加速知识在公司内部的传递和积累,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运用2005-2010年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以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为外生冲击,使用企业的劳动密集度区分实验组和控制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保护的增强可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考虑样本选择性偏差以及未知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考虑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双重差分回归,依然得到劳动保护可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说明主要结果具有稳健性。随后,异质性分组回归结果表明,劳动保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法律效率更高的地区和学历水平更高的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并且,在稳健性检验中,即使更换劳动密集度衡量方法、更换匹配方法、使用特定子样本,劳动保护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仍然显著。最后,在第6章的进一步讨论中,使用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替代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进一步探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影响。
已有研究更多关注政策实施的短期影响,而本文从长期影响出发,将劳动保护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联系起来,丰富了对劳动保护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并通过分析可能的传导机制,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