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一直以来,传统金融发展在减缓贫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造血式”减贫的有效手段,但其也存在金融排斥等问题,无法有效的满足小微企业、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等一些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在客户触达、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打破了传统金融的服务边界,有效缓解了金融排斥等问题,成为金融减贫的新手段。
四川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地市州以及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显著,贫困现象较为突出。近年来,四川依托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较快,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因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选取2011-2018年21个地市州的相关宏观数据以及北京大学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讨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贫困减缓效应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战略和减贫脱贫战略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运用静态面板对直接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确定固定效应为基准模型,而且运用差分GMM和变换核心解释变量对基准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指数对于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正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和使用深度均可显著促进贫困减缓,但是从作用大小看,使用深度影响程度大于数字化程度和覆盖广度;具体到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产品,保险、支付和投资对于贫困减缓的影响较为显著,信贷业务的影响则不显著。
其次,运用中介效应对间接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范式,分别构造综合效应模型、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模型,验证了间接影响的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收效应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应来达到贫困减缓。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贫困减缓的影响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
再次,分地区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合四川省经济区域发展状况,将全省21个地市州分为成都平原、川东北、川西川南三大经济区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都有正向影响,从分地区的影响大小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成都平原地区远大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川东北、川西川南地区。
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来引导当地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与政府合作为贫困地区和相对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强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群体的金融知识提升,提高四川省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并给予政策倾斜。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更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减贫效应。
四川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地市州以及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显著,贫困现象较为突出。近年来,四川依托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较快,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因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选取2011-2018年21个地市州的相关宏观数据以及北京大学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讨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贫困减缓效应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战略和减贫脱贫战略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运用静态面板对直接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确定固定效应为基准模型,而且运用差分GMM和变换核心解释变量对基准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指数对于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正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和使用深度均可显著促进贫困减缓,但是从作用大小看,使用深度影响程度大于数字化程度和覆盖广度;具体到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产品,保险、支付和投资对于贫困减缓的影响较为显著,信贷业务的影响则不显著。
其次,运用中介效应对间接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范式,分别构造综合效应模型、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模型,验证了间接影响的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收效应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应来达到贫困减缓。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贫困减缓的影响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
再次,分地区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合四川省经济区域发展状况,将全省21个地市州分为成都平原、川东北、川西川南三大经济区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都有正向影响,从分地区的影响大小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成都平原地区远大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川东北、川西川南地区。
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来引导当地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与政府合作为贫困地区和相对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强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群体的金融知识提升,提高四川省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并给予政策倾斜。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更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减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