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zjfj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浩浩荡荡的全球化浪潮将一体化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乃至于想象、认知方式与情感欲望模式推行到了整个世界。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文明,在“美国梦”前日益萎顿。中国人民不无创痛与迷惘地发现,记忆中的国家变得模糊而缺乏辨识,国家形象在多元语境中摇摆不定,自己成了一个“无根”的孩子。在这样一种迷惘彷徨的氛围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运用充盈的传统文化元素精心编织了一幅悠久、厚重、和谐、温暖、现代的盛世图景,不仅成功复兴了被风霜淹没的中华文明,而且扭转了现代对“历史”的批判和反思趋向,强化了受众对国家的认同。在建构国家形象、强化国家认同方面,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激发铭刻于民众血脉中的集体记忆,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凭借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完成对中国意象的描绘和对民族共同体的强调;运用精妙的叙事策略令受众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自觉内化叙事文本所建构的盛世中国形象。对民族、家国的依恋以及与国家荣辱与共的价值实现,令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所建构的国家形象获得了受众的青睐,从而形成倾向式的解码态度。然而知识鸿沟、政府导向与消费主义等社会因素亦令节目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产生了冲突和异化,桎梏了国家认同建构对受众的影响力。不可否认的是,国家认同的加强有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塑造公民的人格。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国家认同话语能够令公民在强烈的“家国感”中忘却现实社会中的阶层、民族与地域矛盾,在“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意识形态询唤中,受众自觉地将对小家的依恋附着于对大国的忠诚之上,以此完成一个民族国家的整合与凝聚。
其他文献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新型的即时通讯工具与大众生活发生着日渐亲密的接触,这就是手机。手机以其强大的信息传递优势和自身承载的技术优势,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脱胎为集影像制作
学位
学位
中国电影产业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无论是影片的数量、质量还是其营销的模式、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比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的电影产业可谓刚刚起步。尤其是在电影产
学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新闻事业对新闻评论的重视一如既往,不论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还是在扭曲的阶级斗争中,新闻评论的作用都得到了强调。新闻评论在这60年的演进中,除了受到政治因
进入21世纪,媒介理念和技术更新极快,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当前最为炙热的话题之一。当前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较之以往有了实质性的改变,计算机技术在衍生新媒介形式的同时,对传统的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