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简称DMI)不同于一般的误解,它是受话人在完全理解说话人话语含义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或者实现某种交际效果曲解说话人话语含义的一种故意行为。所以说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刻意曲解不但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使用,还大量地被运用于电视艺术形式当中,比如小品、相声等。赵本山小品中就大量运用了这种语言策略来达到幽默诙谐、褒贬生活的目的,使人们在得到欢笑的同时受益匪浅。本文在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顺应-关联模式下,对赵本山小品中刻意曲解现象的产生机制、诱发因素和产生方法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是从受话人成为言语交际的主体的视角来研究受话人在刻意曲解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顺应关联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语料的收集与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章节安排;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分别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刻意曲解的研究成果,以及顺应理论和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三部分理论框架集中介绍了顺应-关联模式;第四部分运用此模式分析了赵本山小品中的刻意曲解现象的产生机制、诱发因素和产生方法;最后一部分结论提出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