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董事制度是基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而引进的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其目的是加强公司内部的制衡与约束,维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但事实表明,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源是因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运行环境不利?还是独立董事监督制度有待完善或独立董事自身存在问题?怎样才能让独立董事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为提高公司绩效做出贡献?
针对以上问题,论文对我国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下独立董事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及其制约因素进行研究。首先,论文总结了国内外独立董事监督机制研究现状、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其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外独立董事监督机制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选取2005年到2007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检验法,对独立董事监督机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得出的结论包括:(1)独立董事出席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独立董事津贴与“每股收益”正相关,但其影响度较小;(2)独立董事比例对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影响;(3)股权结构变量与每股收益负相关,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总体认为我国独立董事监督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相当改进空间。最后,论文从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推进独立董事职业化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