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粪便污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研究与典型案例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的现状、成因、治理技术、治理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三沼”综合利用的投资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污染治理水平,改善福建“五江两溪”流域水环境质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2010年公布的福建省普查办公布数据表明,2007年福建省生猪存栏量为1317.12万头,年存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占养殖总量的82.65%,福建省养猪业已经从散养阶段步入规模化养殖阶段,养猪污染由过去的面源污染逐步演变为点源污染;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规划滞后;二是政府监管不力;三是违规现象突出。第二,对福建省50家规模化养猪场调查结果表明,沼气工程建设及其配套技术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场治理污染的主要措施,治理模式包括庭院循环经济型治理模式、能源环境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能源环境工程能源型治理模式等,近几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畜牧产业结构失衡、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沼气综合利用率低、粪便资源化利用难等问题。第三,对规模化养猪场的沼气发电与集中供气两种模式进行评价表明,当沼气综合利用较充分时,沼气工程的内部收益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可实现盈利。与沼气发电相比,沼气集中供气管理复杂、收费标准较低、投资低,经济效益也低。同时,沼气发电上网暂时难以实现,养猪场沼气发电只能用于满足自身生产所需,这是沼气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第四,基于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制约因素、治理技术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针对性地提出了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的治理对策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