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鲸鱼叙事是美国文学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映射美国经济发展、民族建构和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21世纪的美国鲸鱼叙事展现出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内涵更为丰富,主题更为多元。鲸鱼成为作家反思人鲸关系、两性关系、种族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新世纪以来的四部美国鲸鱼作品——罗伯特·沙利文的《捕鲸记》(2000)、琳达·霍根的《鲸之民》(2008)、道格拉斯·艾布拉姆的《鲸眼》(2009)以及大卫·伯雅的《鲸之白色》(2013),以鲸鱼意象为切入点,探讨作品中鲸鱼在呈现不同关系的作用。首先,本文分析鲸鱼在人与鲸鱼这一两维关系中充当的平面镜作用。论文纵观四部作品中人类对鲸鱼从保护再到生成鲸鱼的递进式关系,认为这两个层面的关系分别是生态整体观以及“生成”思想烛照下的产物,体现作者对人与鲸鱼不同关系的思考。其次,论文主要着眼于鲸鱼在反映两性关系中的棱镜作用。经分析发现,鲸鱼的载体作用于男性、女性和鲸鱼的两两交互间凸显。在四部作品的男权机制中,男性位居中心,而女性和鲸鱼则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对抗男性压迫,女性以保护鲸鱼为突破口,努力挣脱男权桎梏。最终两性护鲸共识促成两性共生关系的形成。可见,两性关系中鲸鱼意象的作用至关重要。最后,论文探究鲸鱼在投射美国白人、非美国人以及美国土著人形象中的哈哈镜作用,挖掘美国处理国际间民族关系和国内种族关系的双重标准。捕鲸船上的美国白人是英雄、民族的开拓者以及落后地区的启蒙者。但是,在《捕鲸记》和《鲸之民》中,从事捕鲸活动的日本人却被刻画成贪婪小人和捕鲸活动的幕后黑手,同时,《捕鲸记》中的德国人也被塑造成捕鲸活动的既得利益者。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美国人的民族优越感以及对其他国家人民的贬抑。与此同时,霍根与沙利文还呈现了美国土著人遭受“动物帝国主义”的戕害,表达对迫害原住民的批判,而对土著人积极复兴鲸鱼文化的展示,揭示他们希望白人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夙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鲸鱼意象在作品中充当重要载体。鲸鱼的平面镜以及三棱镜作用直观展现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男性中心主义的反思,表明他们呼吁人鲸关系和两性关系和谐的愿景。最后一章研究发现,捕鲸语境下,作家在对外关系上主要采取贬损态度,而又将美国内部各种族之间平等和谐奉为圭臬。由此可见,这几位作家在处理国际间民族关系和美国内部种族关系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在处理国内外关系的两面性可见一斑。虽然四位作家的态度未必值得全盘接纳,但是他们对多维关系的思考丰富了动物意象的内涵,为动物文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提供可能,也为当今社会的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多种关系提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