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月报》创造了我国近现代文学期刊史上的一个奇迹,恐怕没有哪个文学刊物能像它那样持续长达22年的时间,并且始终在文坛占据重要一席,它见证和参与了新文学的发生及其在20年代的发展。
尤其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经历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转型: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转型和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本文通过展现与对比《小说月报》在这两次转折期的表现,探寻两次转型之间内在的关联,发掘《小说月报》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力图还原一个相对接近历史原貌的《小说月报》,探索《小说月报》在漫长而动荡的20年代如何以稳定、持重的特色贯彻“五四启蒙精神”和“人的文学”。而时代又是如何在《小说月报》身上留下变动的印记。
通过对《小说月报》的文本细读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本文认为在第一次转型时期,促成《小说月报》全面革新的,不止是来自新文学力量的冲击,更有富于文化理想的民间出版机构主动迎合时代的努力。《小说月报》在此期间表现出鲜明的同人性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载体以及文学研究会作家们走向成熟的阵地,《小说月报》也由此成为引领新文学发展的先锋。
第二次转型时期,《小说月报》走出同人圈子,秉承五四精神,继续发扬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自由探索精神,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保持清醒与冷静,以兼容并蓄的姿态扶持了大批新人,极大丰富了文学多样多元性。
本文还研究了《小说月报》的终刊过程。进入“红色的三十年代”,“革命文学”运动稳步向前推进,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国民政府实行一系列文化高压政策,进一步缩小了新文学自由发展的空间。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文化氛围在消散,《小说月报》所继承的自由探索精神和独立精神也面临重重困境。从《小说月报》的终刊,我们看到的是新文学发展道路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