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比较”,主要有两种方法:对比和类比。对比强调异点探讨,类比侧重同点归纳;前者可以使两物特点彰显突出,后者则可归纳出通则和模式。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把两位没有时空接触、没有因袭关系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和史铁生加以并置、双向对照,并侧重于“类比”,着重考察两人文学世界里的类似点和亲和性,以期发掘出文学艺术内在的审美特质与共性。两人虽没有外在的接触和因袭,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他们的作品中都再现了人类困境中的不安,都悲天悯人地深藏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并试图超越困境为人类寻求拯救之路。由此,他们的相互阐发就具备了可能性。文学不能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而得到了更广泛的美学理解,并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本文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互识”。同时,尽管民族文学千差万别,但总会有构成“人类”这一概念的许多共通之处,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通问题的相互应和,以达到进一步共识,这又是本文要达到的目的之二,“互证”。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从大江健三郎和史铁生共同遭遇的残疾厄运入手,阐述了由于残疾事件的影响,残疾主题无以避免地介入他们的写作,并从此成为各自终其一生的创作主线。而两位小说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并不仅仅停留于个人不幸的体验之中,而是进而感悟人类生存困境的普遍性。第二章主要阐述他们再现生存困境背后的哲学思考。两人都不约而同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但他们都不是职业哲学家,他们是用各自的作品,把形而上的思考化作了具象的文学表达。认识荒诞,并不等于认同荒诞而不作为。大江健三郎和史铁生都试图通过个体的积极选择从而超越荒诞,为人类寻找拯救之路。第三章论述他们把思维的触角再次延伸到非理性的宗教精神之中。随着两人作品的深化发展,越来越浓厚的宗教意味呈现出来。但是,两人皆非宗教信徒,他们探究的是一种无神的宗教精神,倡导人的自我拯救,并为继续思考拯救之路何在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