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已进行多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已成为不争事实,这种城乡间的配置差距不仅有损公平和效率,也不利于城乡居民共同追求健康。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要实现这一战略,解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逐步缩小城乡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平衡发展,只有使之平衡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健康,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从可行能力理论出发,认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属于相对弱势群体,可行能力严重缺失,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选择健康水平的机会不相同,最终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发展,加剧城乡居民的健康不平等。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2005~2015年全国30个省(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对居民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自变量选取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代理变量,因变量选取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作为居民健康水平的代理变量,资源配置失衡和健康水平差异用泰尔指数测度计算。控制变量从经济、教育、人口、卫生条件、医疗保险、环境等方面选取。为控制内生关联性,本文还将核心自变量滞后一期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对居民健康水平差异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其二,经济、医疗保险、卫生条件、城市化、老龄化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异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环境污染、道路里程对加大城乡居民之间健康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的消极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基层注册护士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院床位投入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率;继续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