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90后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地区两所医学院校,23个班级的11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评。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再根据已有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统计研究分析方法探讨各个影响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程度;最后综合考虑各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强度,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调查对象中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24.9%,症状出现最多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附加项目;最少的为偏执、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和敌对。在心理健康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发现消极生活事件、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P(精神质)和N(神经质)量表标准(T)分得分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总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社会支持总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的E(内向—外向)量表标准(T)分得分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总分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可以认为高的社会支持和外向型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消极生活事件以及在P(精神质)和N(神经质)量表标准(T)分得分较高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知,被调查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来自于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的N标准(T)分、E标准(T)分和P标准(T)分,来自于社会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学习压力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基本资料中的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条目。这6个进入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能够解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43.6%。结论: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好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和全国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常模水平,但是和全国常模比较时,结果普遍要差于全国常模水平。特别是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上远低于全国常模水平,所以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对此,广大心理学者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者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保持高度的重视,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体系,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我国的大学生成长为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