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向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小额信贷出现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小额信贷是缓解贫困、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中国小额信贷的历史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发展迅速。尤其是2005—2006年,在央行和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全面铺开,“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民间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市场,加上现有的近300个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使得小额信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反贫困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如非正规金融机构从事小额信贷的性质一直没有定论,地位尴尬;正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独力支撑农村贷款到户的问题,而农村信用社在疾风暴雨式的推进过程中也伴随着资金不足、风险大、管理难等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这些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信贷市场秩序以及小额信贷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中国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内在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分四个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从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出发,对小额信贷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实践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对小额信贷运行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衡量指标;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从一个博弈分析出发,分析了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时的困境,然后从供需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小额信贷供给和需求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小额信贷产品的运行机制,并提出在小额信贷运行中可以引入保险这种金融创新机制;第四部分针对前文的分析为中国小额信贷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