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政策协调问题: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1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作用愈发显著,因而建立在坚实微观基础上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奥伯斯特费尔德和罗格夫的研究模型及其后续的发展所形成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随着微观基础的引入及福利和总效用分析方法的运用,一方面使得新的理论框架对现实国际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比传统的缺乏微观基础的国际经济学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通过求解最大化的利润和总效用,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明确的福利分析和政策评估。 本文主要以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思路为主线,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构建小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最优货币政策,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协调问题,并在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力的启示。 通过分析和研究小型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并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表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有相对减弱的趋势;而对于模型所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虽然与我国实际政策执行情况存在一定差别,但模型的结论显示对于通货膨胀的预防与控制方面,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力较高,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效果不如封闭经济条件下显著,成为影响货币当局实现所制定的经济目标的制约因素。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改革都是回避了产权制度的渐进式改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银行的产权改革越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是源源不断流入到城市非农业部门中。但是从2004年开始,以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