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握砂》的世界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川啄木被誉为日本的“天才望乡诗人”。他一生创作了数千首短歌和数百首诗歌,为日本近代文学留下了一笔灿烂的遗产。《一握砂》是啄木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歌集,同时被公认为啄木文学的最高杰作。因此,本文将以《一握砂》为中心展开论述,从而发掘其魅力所在。   本论文由序论、本论、结论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在序论中,首先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然后总结先行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最后,指出先行研究未论及之处并导入本论文的研究主题。   本论部分共由四章构成。   在第一章中,首先回顾啄木编集《一握砂》之前的人生轨迹。从盛冈中学退学以后,啄木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从贫苦的生活中,啄木积累了创作素材,这成为他编纂《一握砂》的基础。从这个层面上讲,《一握砂》可以说是漂泊的产物。歌集由“爱自己的歌”“烟之一”“烟之二”“秋风送爽”“难以忘记的人们之一”“难以忘记的人们之二”“脱下手套的时候”这五部分构成,在内容上往事与现实生活重叠,漂泊情绪隐约可见。   其次,考察了《一握砂》的歌集名称的由来。《一握砂》最开始名为《工作之后》,但在出版前夕,啄木将歌集名称改成了《一握砂》。在啄木的一生中,曾经先后三次以“一握砂”为题进行创作。第一次是在明治四十年九月,应邀在母校盛冈中学校友会杂志第十号上发表了评论《一握砂》。第二次是在明治四十二年五月七日开始执笔的散文中再度使用了“一握砂”作为题名。第三次即在明治四十三年十二月再次将处女歌集改名为《一握砂》。通过研究这些以“一握砂”作为题目的文章,发现“一握砂”这个词语可以说是啄木文学的主旋律。   在第二章中,探讨了《一握砂》中深厚的抒情性。首先选取“爱自己的歌”这一部分中的数首短歌来探明啄木所谓的“爱自己”的真实含义。其次从“难以忘记的人们之二”这部分中节取有代表性的数首短歌,从这些短歌的素材、构成以及排列方面来发现啄木对故乡的爱。然后以“难以忘记的人们之一”中以对北海道友人的回忆的短歌为例发掘啄木对他人的爱。啄木的一生是贫困和怀才不遇的一生,从他的短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同样不幸的朋友的同情与怜爱.从对自己的爱,对故乡的爱以及对友人的爱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握砂》的抒情其实就是一种爱的表达。   第三章探讨《一握砂》中所映射的时代性。啄木生活在日本明治时代末期。自明治维新以来,西欧的影响渗透于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妇女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工业革命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同时也激化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些社会问题都在啄木的短歌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一章的第一节中,以上野鲛子与橘智惠子这两位女教师为例重现明治女性的形象。在第二节中,以啄木的自身体验为例,阐释农村人对大城市的留恋和不适应感。第三节通过列举与“大逆事件”有关的短歌,揭示了当时的明治政府是如何残酷镇压社会主义思想的。   在第四章中,从三行书写的美学与生活派歌风两方面展开。探讨《一握砂》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啄木生前曾写过《可以吃的诗》(笔者译)、《一个利己主义者与朋友的对话》(笔者译)、《短歌种种》(笔者译)等优秀的短歌评论。在这些评论中,啄木大力提倡短歌形式与内容的改革。《一握砂》的三行书写以及生活派歌风正是基于这些短歌思想而进行的实践之作。   结论部分将再次总结本论的内容,得山结论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县发生了一场举国震惊的灾难性大地震。本文主要用评价理论中的情感子系统来分析《中国日报》有关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资源。通过对之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女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根据苏姗·巴斯纳特和安德烈·勒菲费尔的有关理论,本文将对《简·爱》的三个中译本(分别为1949年李霁野的译
学位
左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小说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描写了在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下的黑人妇女所受到
我们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科学技术、交通、通讯手段飞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有更多机会可以接触到外国文化,并且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深受其影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文文本为主,注重文本对比并且以忠实为翻译标准。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者们跳出了语言学研究的藩篱,转向了文化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