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文文本为主,注重文本对比并且以忠实为翻译标准。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者们跳出了语言学研究的藩篱,转向了文化研究方向,试图去探究和揭示影响翻译的背后因素。
批评语言学家们认为,一切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动机。翻译,作为一种运用语言的重要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动机。尽管之前早已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操控作用,但是,系统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真正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西方翻译研究者开始审视权力、意识形态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他将一个重要概念—“改写”引入到翻译理论中来。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和“操控”概念及理论为框架,选取杨必译本《名利场》及其英文文本进行比照、分析。这一个案研究旨在揭示意识形态这只“无形之手”,连同诗学、赞助人在《名利场》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以下研究问题做出解释:《名利场》因何会被译成中文?译者的选择是否受到了当时赞助人的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翻译策略,又是如何运用这些翻译策略的?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安德烈·勒菲弗尔有关改写及三个操纵要素的翻译理论运用在中国这一环境中去考量,以检验该理论的效度和适用度。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并指出了论文的框架,同时简要的介绍了小说《名利场》的原作者背景及故事情节。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文化派的研究现状。然后追溯了“意识形态”的起源并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意识形态的多种不同定义。此外,本文还对目前为止国内有关杨必译本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本论文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一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并介绍了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这三个控制因素及其和翻译的关系。第四章是个案分析,重点剖析了“三要素”如何影响杨必的选材和翻泽过程中具体翻译策略的运用。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的总结,杨必译本《名利场》的主题与当时的主流诗学非常吻合,并且得到了多类赞助人的大力支持;她对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也是受到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一些诗学观的操纵,如,茅盾的“艺术性”、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