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行为反应。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能够为抽象复杂的情感提供概念化工具和表征方式。随着近几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学界主要关注于情感隐喻的类型和认知机制研究,从力动态视域下对其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较少。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经典代表,壮族典籍蕴含丰富多样的情感隐喻,是壮族群体的民族情感符号和衔接壮族个体情感认同隐性纽带,但学界对壮族典籍中情感隐喻及其认知机制探讨研究有待深入。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力动态理论,借助检索工具(BFSU Powerconc1.0)和MIP(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首先自建壮族典籍语料库,然后探讨自建语料库中蕴含的情感隐喻类型、分布及特点,最后在力动态理论框架下揭示不同类型情感隐喻蕴含的认知动因和机制。
研究发现:(1)自建壮族典籍语料库中共有517条情感隐喻,主要包括七种类型,依次为爱情类隐喻(45.26%)、悲伤类隐喻(20.70%)、思念类隐喻(15.09%)、喜悦类隐喻(8.32%)、焦虑类隐喻(6.19%)、欲望类隐喻(3.48%)和生气类隐喻(0.96%)。
(2)壮族典籍中构成情感隐喻的基础隐喻类型丰富多样,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抽象概念隐喻、器官隐喻、植物隐喻、感官隐喻、风景隐喻、动物隐喻、食物隐喻和气候隐喻等。其中,不同类型情感隐喻的基础隐喻分布形态也不尽相同,如:爱情类隐喻主要由抽象概念隐喻(26.50%)、器官隐喻(17.09%)和植物隐喻(14.96%)构成;生气类隐喻则主要由器官隐喻(36.54%)、风景隐喻(16.82%)和抽象概念隐喻(13.08%)构成。
(3)壮族典籍中不同类型情感隐喻主要通过“主力体>抗力体”和“抗力体>主力体”两种力动态模型得以构建。“主力体>抗力体”力动态类型揭示语义蕴含“即使”关系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其中以爱情类隐喻和喜悦类隐喻为主;“抗力体>主力体”力动态类型揭示语义蕴含“致使”和“允让”关系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广泛存在于悲伤类隐喻、思念类隐喻和焦虑类隐喻中。基于情感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存在相似的“主力体与抗力体博弈”力动态模式,情感隐喻完成从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这是力动态对情感隐喻阐释力的本质所在。
从力动态视域下研究壮族典籍情感隐喻,不仅能够拓宽力动态的理论应用研究范围,从动态视角为情感隐喻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而且能够深入揭示壮族情感表达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壮族典籍及壮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进一步促进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力动态理论,借助检索工具(BFSU Powerconc1.0)和MIP(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首先自建壮族典籍语料库,然后探讨自建语料库中蕴含的情感隐喻类型、分布及特点,最后在力动态理论框架下揭示不同类型情感隐喻蕴含的认知动因和机制。
研究发现:(1)自建壮族典籍语料库中共有517条情感隐喻,主要包括七种类型,依次为爱情类隐喻(45.26%)、悲伤类隐喻(20.70%)、思念类隐喻(15.09%)、喜悦类隐喻(8.32%)、焦虑类隐喻(6.19%)、欲望类隐喻(3.48%)和生气类隐喻(0.96%)。
(2)壮族典籍中构成情感隐喻的基础隐喻类型丰富多样,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抽象概念隐喻、器官隐喻、植物隐喻、感官隐喻、风景隐喻、动物隐喻、食物隐喻和气候隐喻等。其中,不同类型情感隐喻的基础隐喻分布形态也不尽相同,如:爱情类隐喻主要由抽象概念隐喻(26.50%)、器官隐喻(17.09%)和植物隐喻(14.96%)构成;生气类隐喻则主要由器官隐喻(36.54%)、风景隐喻(16.82%)和抽象概念隐喻(13.08%)构成。
(3)壮族典籍中不同类型情感隐喻主要通过“主力体>抗力体”和“抗力体>主力体”两种力动态模型得以构建。“主力体>抗力体”力动态类型揭示语义蕴含“即使”关系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其中以爱情类隐喻和喜悦类隐喻为主;“抗力体>主力体”力动态类型揭示语义蕴含“致使”和“允让”关系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广泛存在于悲伤类隐喻、思念类隐喻和焦虑类隐喻中。基于情感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存在相似的“主力体与抗力体博弈”力动态模式,情感隐喻完成从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这是力动态对情感隐喻阐释力的本质所在。
从力动态视域下研究壮族典籍情感隐喻,不仅能够拓宽力动态的理论应用研究范围,从动态视角为情感隐喻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而且能够深入揭示壮族情感表达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壮族典籍及壮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进一步促进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