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的研究——结合本科会计课程文本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gb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题目主要是课程实施中的文本转换的研究,同时结合本科会计课程文本做研究。关键是在讨论文本转换的几个步骤,为学生的知识转换奠定基础。   论文以解决文本转换中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掌握情况为研究线索,实现在理想文本从法定文本,校定文本,师定文本到生定文本的转换中多步研究。在理论基础上用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来解读课程文本理解的尺度,同时还探讨了当下影响广泛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哲学观中的文本观。在这两种理论的支持下,论文着重阐述了文本转换的环节,以及在文本转换中积极、消极影响的走势,及最终的走向积极的文本转换的对策。   第1章是文章总线,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原因,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现有的文献概述,给出了国内外文本转换研究的现状及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的介绍。   第2章,确立文章的理论基础,即以哲学诠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课程观为切入点,研究各个哲学观视野下课程文本理解的尺度,分析文本的涵义、特征,及有关哲学诠释学对文本转换意义的探求。并对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的实质进行了探讨。笔者从课堂实践、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认为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本质上是一种课程情境化、实践化的过程,它融入了教师的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生命的存在方式,是一个多元主体间对话的过程。   第3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结合本科会计课程文本探讨了课程实施中文本在不同层次上的转换过程,当然这种转换并不是线性地进行,也不是能够以明确的标准来界定的,只是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其人为地划分为四个过程,以期展现出不同转换过程的机制,为下面部分的写作提供支撑。   第4章,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的走势和对策。笔者认为按照课程设计,如实地进行的课程实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实施过程中会有众多变量的影响,因此把文本转换的结果分为积极的超越性文本转换和消极的衰减性文本转换,并对其性质进行分析。最后试图探讨了在本科会计文本中超越性文本转换实现的策略,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所在。超越性文本转换会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并超越预设课程,从而为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教育经验,实现课程的创生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会计专业的深层发展。
其他文献
蒙古族寄宿制学校对内蒙古西部偏远贫困落后的牧区教育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聚居人口较少,寄宿制办学保障了广大牧区孩子上学的权益,使他们在受教育的起
UFOV (useful field of view)一般被定义为:人保持头和眼不动,对某个场景迅速扫视所获得信息的视觉区域,这个视觉区域也被称作功能视野(functional vision)。UFOV测试一般通过
苏轼关于墨竹画家文同的论述是文人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组文字。文同的《墨竹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绘画最具偶像性的作品之一。由于太熟悉,我们对其
本论文力图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传统教学论思想,认为教学的本质是社会的,社会性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属性。以社会学这种独特的视角来挖掘古代教育家的主要教学论思想所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组间的实验设计,通过对134名大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自我反馈干预,考察自我反馈如何影响大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及英语写作成绩。实验将被试分成四组,分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