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法国目前仍旧在世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激进主义者,阿兰·巴迪欧的声音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聆听和理解。而在其被政治化了的系统哲学所涉及的诸概念中,主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最终同存在相容,并因此而对于所有人都中立无差的和平等的普遍真理所必须的承载者或者支撑。也就是说,在赞同古典哲学对于真理存在的肯定的背后,巴迪欧还要求真理在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这个唯一的世界里显现,而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意味着主体的生成。当然,这样一个结论并非在巴迪欧的哲学生涯之初即已成形。而在其思想的不同阶段,巴迪欧通过利用和借鉴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哲学家,不同的历史事件等资源,甚至从不同方向对主体概念进行探讨,而最终得出一个独特而激进的主体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对于我们解读巴迪欧自称古典的系统哲学,而且对于理解战后法国哲学,特别是继承了笛卡尔衣钵的主体哲学传统,以及解决法国当代左派的重新组织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巴迪欧在其思想历程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对于主体概念的不同态度,又都可以放在结构和历史这两个概念框架下讨论。遵循作为其研究者之一的Feltham,本文也将巴迪欧的思想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受结构主义影响,拒斥主体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时代;在马克思宏观历史的视角下,将主体直接锚定在无产阶级上的毛主义时期;以及将主体性等同于历史性的数学本体论时期。纵观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主体乃是随着结构的隐退和历史的凸显而逐渐成为巴迪欧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并最终成为超越结构及其所描述的再现空间的真理所必需的有限支撑和片段。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主体不仅是这样一个过程的产品或者结果,同时,它也构成了后者的动力和起点。第一章从法国左派现状及其同知识分子关系的改变、官方左派的失败,以及结构主义,反哲学和现代数学等方面,为巴迪欧的主体概念勾勒一个基本的政治和思想语境。我希望以这种方式,而为下文展开的巴迪欧主体思想的研究确定基本的研究方向和范围。在第二章,我则对被巴迪欧界定为主体的否定性描述,或者说,主体在生成之前便已经处于其中的那个结构概念进行讨论,并将其在他思想历程的三个阶段的演变,进行研究和对比。同时,我也将揭示,主体如何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构”,转变为形式化,即一种对于其内部的所有成分都是中立的全新结构,所必需的动力和承载者。第三章则承接上一章,通过对于二十世纪中叶法国的一些著名的结构主义者的结构概念的确立过程,来考察结构的生成,指出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另一个层阶或者语域的僭越和取代,从而说明它的局限性,并论证,这些局限性乃是主体生成的征兆。在第四章,我把目光转向一个完全不同于结构的极端上,它就是历史。与标示着无时间性、无动态性、无新颖性的结构不同,历史意味着对于动态、新颖性,以及最终摆脱结构之局限的真理的诉求。而这个诉求本身意味着要求结构面向其生成和转换问题。当然,这种后果不能依靠结构自身来把捉和完成,而唯有借助于历史才是可能的。本章将详述巴迪欧在其思想历程的三个阶段上的历史观,以期展现历史与结构间的张力,以及最终,主体和历史这两个概念的合拢。经过以上章节的讨论,第五章将直接着手处理主体的生成问题,其中所经过的各个具体环节,以及最终对于指类性真理,比如政治领域中的共产主义不变量的再次发明。本章它更多的是以纯粹理论化的数学本体论为参照,即用一种非当下的眼光来论证主体生成之可能性以及生成机制。同时,我在这一章也指出,对于在政治、科学和爱情等非本体论境域中的特殊主体的生成机制以及它们的显现问题,数学本体论境遇内的纯理论说明有其不足之处。所以,第六章引入巴迪欧筹备已久的一个概念,即主体的身体。所谓主体的身体,指的是说主体的物质载体。本章也通过引入巴迪欧对于法国目前的一些比较凸出的政治问题,比如非法移民的关注和讨论,而说明主体的物质载体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