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灾害造成的人口伤亡在降低,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增加。洪水作为过去二十年最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会对产业活动造成巨大的影响。易洪区是指由于靠近河流、湖泊、海水等水体,易于遭受洪水影响的低海拔地区。易洪区产业经济活动的不恰当集聚会增加洪水经济损失,加剧区域洪水风险。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和支撑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由于生产设备的难以移动性,制造业经常处于洪水经济损失的首位。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基于准时制的生产原则,制造业部门间和企业间关联日益紧密,由产业供应链造成的间接影响往往会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造成更大范围的间接损失。此外,制造业还是区域一体化减灾的重要主体,在区域减灾中扮演重要角色。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沿海极易遭受台风和极端降水影响的区域,也是我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区域排水设施和防护设施往往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在极端洪灾情景下,极易造成城市产业经济损失。因此,快速工业化背景下易洪区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和时空演化对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减灾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基于百年一遇河道洪水和海岸洪水易洪区数据、1998-2013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数据、我国5级水体数据、201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表以及GIS等辅助数据,综合评估了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企业暴露的阶段性变化、空间扩张变化、距水体距离变化、企业部门变化和企业规模变化,基于2013年企业暴露数据,评估了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间接暴露的空间分布和部门分布。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评估了1998-2013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企业暴露的阶段变化。整体上,1998-2013年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企业增加了44,385家,年增长率为10.2%,远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5.2%)。以5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制造业暴露变化。结果表明,在1998-2003年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发展较慢,2003-2008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后发展放缓。这一阶段变化和我国经济政策保持一致。(2)评估了1998-2013年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企业的空间扩张趋势和距水体距离变化。在该阶段,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表现出明显的往铁路线和往海岸带集聚。沪宁线、沪杭线和杭甬线的之字形以及江苏省沿海三市和浙江省沿海城市,为高暴露集聚区域。此外,该阶段企业在水体附近大量集聚,在所有新增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位于距水体3km以内,距水体6km以内的企业超过70%。靠近水体利于企业生产,也相应增加了洪水风险。因此,如何平衡企业利益和洪水风险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3)分析了1998-2013年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部门变化。计算了该阶段企业不同部门暴露的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结果表明,化学工业、计算机通讯设备业、汽车生产业等部门为暴露快速增加的部门。结合不同产业类型水深-损失率曲线,这些部门具有相对高的洪水易损性,应特别关注其洪水适应。(4)探讨了1998-2013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规模的时空变化。在时间上,新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易洪区所有新增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37.3%和59.8%,占比变化范围在92.5%~96.0%内,而大型企业仅占4.0%~7.5%的低比例。在空间上,而在所有新增中小企业中,48.8%位于距水体3km以内,74.8%位于距水体6km以内,92.3%位于距水体12km以内。(5)计算了2013年长三角易洪区制造业整体间接暴露的空间分布和部门分布。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自相关性强,间接产能暴露高的区域分布在长三角本地,此外,其周边省—安徽省、河南省和山东省为较高暴露省份。部门分布上,外省的农业、煤炭开采、金属冶炼和压延等提供生产原料和燃料的部门为高间接暴露部门,长三角地区的电力热力生产、其他服务业等提供基础设施的部门为高暴露部门。(6)基于长三角易洪区高直接暴露部门,利用合并的201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的完全需要系数,评估了化学工业、计算机通信设备业和运输设备业的空间分布和部门分布。结果表明,高间接暴露部门与原本直接暴露部门的生产特性强烈相关,即直接暴露部门所需原料和燃料部门为其高间接暴露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