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高kV摄影的吸收剂量及临床价值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ome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在膀胱造影检查的患者体表和仿真体模的体内布入热释光片,模拟常规和高kV条件进行(DR)摄影,研究和对比常规和高kV值条件(DR)摄影中人体仿真体模内同一直线上不同深度处的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及高k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DR摄片室实验:调节好机房的温湿度等设备的工作环境;测试和调整DR的性能;在体模内预先设定的深度内布放日释光片(TLD),使用热释光剂量片(TLD)记录数字摄影下人体仿真体模不同深度吸收剂量。  2、实验室测读:采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测量热释光剂量计的吸收剂量读数,经过上海计量研究院(国际原子能二级单位)测算出在81kV和133kV照射下日释光片校正刻度因子(专用于设备和患者吸收剂量测算),将日释光片测出的数据乘以刻度因子即为不同曝光条件下吸收剂量。  3、临床实践:将日释光片布放在患者体表,应用高kV条件优化膀胱造影检查。使用DR系统自带软件对所得模体影像分别测量背景区和信号区的像素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记录日释光片的读数和设备上的DAP(计量面积乘积)值,分析吸收剂量数据,所得图像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前景。  结果:  1、同一深度不同条件体模吸收剂量水平:高千伏和常规条件摄影相比A体模片层体表吸收剂平均减少946μGy;体表下三厘米处布放点减少量为491μGy;五厘米处为246.1μGy;体内十厘米布放点为95μGy,十五厘米点分别为30.2μGy,体模后布放点分别为51.8μGy。B层体表吸收剂量三次平均减少876.7μGy。体内深度约三厘米为434.2μGy;体内五厘米的布放点分别为185.7μGy,体内十厘米布放点为127μGy,体内十五厘米80.23μGy,体模后为15.8μGy。  2、同一深度不同摄影条件的吸收剂量衰减情况:其中体内224布放点相比体表布放点在81kV和133kV条件下吸收剂量衰减量为56%和68%。226为30%和42%,227点为22%和38%,218点分别为7%和19%,体模后为5%和17%。另外一层体内体表吸收剂量衰减量为54%和67%;236布放点为25%和40%,237为19%和34%,228点为13%和26%,体模为6%和18%。高千伏照射下,组织的吸收剂量明显减少,而且在不同深度减少的幅度更大,上下两层平均减少为12.6%和13.6%。  3、高kV条件较常规条件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体表吸收剂量,常规条件下是高kV条件下的五倍左右。常规条件和高kV膀胱的轮廓均显示完好,边缘边界轮廓显示清楚;高kV较常规条件膀胱内部细节密度层次更加丰富,密度分辨率明显提高;缩短了曝光时间,减少膀胱收缩的伪影。图像信噪比(SNR)和对比度信噪比均不同幅度提高。  结论:  人体体模不同深度的器官吸收剂量研究结果可做为人体器官的吸收剂量研究参考;客观的提供体模内单个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高kV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优化后的膀胱造影患者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丰富膀胱内部细节,使膀胱密度分辨率明显提高,在降低患者的吸收剂量同时又能满足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需求。X线检查的个体单个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研究必将掀起成一股研究的热潮。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蒲参胶囊及他汀类药物的干预,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评价蒲参胶囊及他汀类药物疗效及临床获益。  方
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考证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之源,以大量事实追溯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之流,全面论述、展望了新世纪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展趋势。 Based on the h
目的:  研究同位素13C-辛酸呼气试验(OBT)测定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胃排空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网络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多个传统行业产生了影响,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互联网 ”时代已经来临。在“互联网 ”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与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稳固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互联网 ”其实就是“互联网 传统行业”,两者相互融合,互联网通过自身优势促使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让传统行业可以
目的:比较控制性超排卵妇女中卵巢中等反应组和卵巢高反应组与正常排卵妇女三组间种植窗期子宫内膜 MMPs(MMP-2、MMP-9、MMP-14)、TIMPs(TIMP-1、TIMP-2、TIMP-3)表达的改变,探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