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也经历了野蛮生长。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使得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克服信息不对称等优势,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同时又与传统金融展开激烈的竞争。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互联网货币基金等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分流了银行的存款,削弱了银行贷款的定价能力,并且侵占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技术示范效应使得银行风控水平和经营效率得到提升。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其风险承担水平会有怎样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异质性影响?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否也会有异质性影响?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相关文献,基于金融中介理论、长尾理论和金融功能理论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在实证部分,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赋权的熵值法相结合构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并利用98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首先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全样本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其次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影响,最后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U”型趋势,在前期,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示范效应使银行风控水平和经营效率提高,弥补了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益壮大,风控水平和经营效率的提高有限,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有异质性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最敏感,国有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最不敏感。(3)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有异质性影响,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U”型趋势,而互联网信贷、互联网保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最后,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有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