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生命·实践立场下个体道德自我培育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ener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延展性和社会整体性之维看,任何道德都依存一定个体,并通过个体来展现。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主、自为的人的领域,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得以最深刻展示的领域,道德的形成必须通过自我以“自身归化”的方式来完成对自我道德精神世界的完善,任何外在的约束、统一的标准、强制的规则和他者的认同都是与道德的内向度本质相违背的。以道德外部植入的教育方式,败坏了道德自主性,造成生命自觉的缺场,力量自然是非常脆弱的。所以,纵然有再多的道德教育,如果不从人的自我出发,必然阻碍个体价值意识的充分发展,使自我道德精神难以获得真正的提升。要消弭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失效,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开启、孕育个体生命的价值内涵,使道德自我充分而坚实地建立起来。 对于道德自我问题,哲学、心理学领域有过与之相关的思想。本文在吸取这些理论和文化资源基础上,站在生命·实践的立场,以教育学视野形成了自己对道德自我的理解。进入教育学视域的道德自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全面吸纳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各个学科的蕴含。道德自我体现于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表征出自我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道德自我具有生命的形态和实践的品性。生命是道德自我的本性,道德自我表现出解放性、独立性、时间性的生命形态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整合性认识。道德自我具有实践性内涵,以践行道德规范并产生正面的生活体验为生存形态,在实践过程中道德自我得以生成和发展。 道德自我的失却问题,可以从历史的责任和教育的原因去进行分析。文化传统对“自我”的贬损和压抑、政治对道德的僭越、社会转型的价值裂变,造成了个体生命意义在历史中的沉沦。“无我”的道德教育观念、人文精神培养的淡漠、道德理想主义的神圣价值筹划、抽象理性的无限膨胀、教育关系方式的单维化,导致了教育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遮蔽。 道德自我的建立,从外在条件来讲需要道德风尚纯正的社会环境、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从学校教育的层面上需要发挥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自我。道德教育要贯彻实践观点,回归生命,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以生命·实践作为思维方式,大学道德教育要进行自我改造,教育目标上扩展个体自我认识,升华生命价值内涵,课程形态上实现从知识形态向生命意义形态的转变,师生关系上实现从控制分离走向交往对话,教师角色上自觉转变道德观念和教育行为。在生命·实践思维方式下,对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培养应从唤醒个体生命的德性潜能出发,将人之本性中深藏的德性潜能开发和引导出来。增强个体生命自我身心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养成道德自我教育的自觉。在道德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道德批判力。一切教育最后都落实于人之实践,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实践,使之自觉追求生命的完善和主体精神的完满,在自我的提升中最终实现道德自我的建立。
其他文献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是课改的亮点和难点,也是热点。从2000年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时八年,几年的教学改革实验,一线美术教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本
人有千般,性格各异。组织也是如此,不同的组织,由于其所处行业、所处环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从而形成了组织独特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下来
晒香。2 佛香之美。 3 挤条。 4 盘条。 5 分排。  佛经上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加工和使用香料的国家,烧香的历史早于西周。而佛香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传统中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一只香炉,在礼佛与祭拜祖先时,拈香一炷,藉着缭绕的烟雾,传达心中的那份敬意与追思。地处晋冀咽喉之处的太行水乡古镇娘子关,有着韵味独
当前,随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全国的全面推进,技术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活动广泛运用到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设计、实施和指导技术探究活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