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终点的评估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vin8124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房室结双经路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基础,大多数(近85%)典型的AVNRT心内电生理刺激具有双经路现象,即存在AH间期跳跃性延长(AH≥50ms),房室结传导曲线呈不连续性。而少数AVNRT患者无AH跳跃性延长,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临床射频消融术中消除AH间期跳跃现象对判定消融终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者却不能应用这一指标,给消融终点的判定带来一些困难,本文通过研究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的AVNRT复杂电生理特性,从而为指导临床治疗此类AVNRT射频消融终点提供一些辅助参考。 方法32例AVNRT患者分为两组:1组11例,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2组21例,房室结传导曲线呈不连续性。临床实际消融手术过程中,由于干扰寻找希氏束的H波有一定的困难,而V波清楚且HV间期相对固定,故本文测量AV间期。患者均行慢径消融,然后对其性别、年龄、消融前后和组间的AV、AVmax、ERP-AVN、WEN-AVN、CL、快速心房起搏时最快1:1传导PR/RR进行比较,研究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者的复杂电生理特点。 结果1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ERP-AVN)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250.00±39.16vs272.86±29.84,p>0.05),而2组消融后显著延长(247.14±29.28vs292.86±27.52,p<0.05);1组与2组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WEN-AVN)消融前后均无明显变化;1组心房程序刺激最长A2V2间期(AVmax)消融前后无明显变化(276.57±23.34vs224.00±55.07,p>0.05),而2组消融后显著缩短(353.71±31.44vs207.29±36.10,p<0.05);1组及2组快速心房起搏时最快1:1传导的PR间期消融后明显较消融前缩短(357.29±34.27vs270.00±44.75,385.29±31.11vs241.29±35.65,p<0.05),而两组患者快速心房起搏时最快1:1传导的RR间期消融前后无明显变化;1组与2组患者消融前快速心房起搏时最快1:1传导PR/RR均大于1.0(1.06±0.05,1.10±0.09),消融后两组PR/RR均<1.0(0.77±0.11,0.67±0.11)。 结论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的原因为:快慢径的不应期相似,或快径最大传导时间与慢径最短传到时间相近,常规检查不能揭示双经路的特征;2、11例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患者术后AVmax缩短,房室结传导曲线“尾巴”消失,可作为消融终点;3、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患者快速心房起搏时最快1:1房室传导PR/RR射频消融术前均大于1.0,而术后均小于1.0。该指标测算方便,对比简单,尤其对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的患者,使用本指标可简便的观察消融终点,从而增加消融的成功率。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大鼠肝损伤后不同时相Neuritin与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表达变化,探讨Neuritin与HSP60在大鼠肝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1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肝损伤组(
第一部分 肺炎衣原体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肺炎衣原体感染小鼠模型,研究肺炎衣原体感染引起小鼠肺部及其他相关脏器的病理学改变,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