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积极的进行各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种类逐渐增多,金融理财产品日益丰富,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呈爆炸式增长。迅猛发展的影子银行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是唯一信用创造主体的局面,通过发挥类银行信用创造功能能够向经济体提供大量流动性,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造成干扰,削弱央行通过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力度。并使传统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不能够真实反映市场流动性,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和不稳定性,加大了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因此,在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影子银行因其巨大的系统风险已经成为各国监管当局的关注重点。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是未来近五年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风险。所以明确影子银行内涵,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是必要且重要的。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及信用创造模式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可知我国影子银行由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托公司等非存款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三类构成,并具有类似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近年来发展如此迅猛,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逐利性的驱使和融资主体的需求。其次,通过定性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标及工具的影响,可知影子银行使货币政策目标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影子银行会造成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和信贷市场地位的下降。因此弱化了央行通过商业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再次,通过构建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目标的影响,可知影子银行具有类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向社会注入大量流动性,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是一种替代,所以会使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减少,同时影子银行对CPI和GDP都有推动作用,短期内会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但在长期会增加货币供应量。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顺利实施带来的挑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建议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健全影子银行信息统计体系及完善影子银行抵押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