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艺术中武松故事的文本改编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ix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说书艺人对《水浒传》中的武松进行了细致改编,形成相应的说书书目。说书艺人改编武松故事,故事内容较为完整的作品有扬州评话《武松》、杭州评话《武松演义》、山东快书中的《山东快书武松传》。这三部作品的说书艺人,均是在原著《水浒传》基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改编创新。说书艺人改编武松故事并且进行现场表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松故事的传播,有利于扩大古典小说《水浒传》的影响力。
  绪论。这一部分对有关武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在小说研究中,一部分研究者对比不同作品中的武松形象,另一部分研究者纯粹分析《水浒传》中的武松形象。还有的研究者从叙事艺术角度研究武松的叙事伦理。目前,研究曲艺中的武松故事主要集中于扬州评话、杭州评话以及山东快书三类曲种,每类曲种中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历时演进和说书艺术两个角度梳理武松故事的说书改编情况。首先,从历时演进角度梳理南宋至新中国成立后说书中的武松故事。其次,从扬州评话、杭州评话以及山东快书这三类曲种梳理武松故事。
  第二章是说书艺术的形象重塑,主要从人物塑造的方式、情感倾向的寄托以及思想主旨的载体三个角度论述了说书作品的改编特点。在人物塑造的方式这一节中,说书艺人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进行了强化、改换和增加。说书艺人重塑的人物,寄托着说书艺人与接受群体的主观情感倾向。除此之外,说书艺人重塑人物,还承载着崇尚侠义、反抗压迫以及善恶有报的思想主旨。
  第三章是说书艺术重构《水浒传》中武松故事的情节。情节经营的方式分为“生发式”细化和“蔓延式”细化,说书艺人用“生发式”细化扩充故事容量,用“蔓延式”细化创新故事情节。除此之外,说书艺人变换《水浒传》中武松故事的情节,使得故事情节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创设悬念是说书艺人进行情节重构的一种表现,创设悬念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关子”、“扣子”与多种“笔法”。说书艺人进行情节重构的另一种表现是,评点议论书中的人情事理。论文主要从说书作品中的思想旨归、人物事件的是非曲直、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介绍知识内容四个方面论述了说书艺人的评点议论。并且在这一章的最后,简略分析了说书艺人从多角度重构故事情节的原因。
  第四章从语言通俗化、语言地域化、语言幽默化三个层次论述说书艺术的语言变异。在语言通俗化中,主要从说书艺人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词汇、通俗地解释典章制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且详细分析了典章制度中的婚嫁礼仪制度和居丧制度。在语言地域化中,从说书作品中的地域方言进行阐述。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语言幽默化。说书艺人主要从丑角人物的插科打诨、讽刺的内容、语言修辞型包袱三个方面体现语言的幽默化。
  结语。一方面,总结了说书艺人选取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武松故事作为说书脚本的原因。另一方面,总结了说书艺人成功地改编了《水浒传》中的武松故事,对于传播古典小说《水浒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给曲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以小城镇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小城镇作为不同于城市与乡村的独特地理空间,呈现出融合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文明的特点,具有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特性。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这种城乡之间的小城镇叙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描写小城镇人物与文化的文本处境尴尬且模糊。研究者往往将其归于乡土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读,但小城镇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乡村的特质,且小城镇作为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空间实体,这一包
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词汇,从古到今,很多学者都对联绵词进行过探究分析,综观前人的论述,各家对联绵词的界定和认识并不尽相同。在传统联绵词观念中,联绵词并不单指“双音节单纯词”,主要指那些在特定语境中结合较为密切、整体表意的词或词组。现代联绵词观念主要是指双音节单纯词,认为联绵词是不能拆开来解释的。现代也有一些学者对双音节单纯词的观念持质疑态度,认为联绵词主要来自于同义联合型的复合词,是可以分开训释
学位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抄书家、校书家。其所藏书多达八万四千册,刻书达六百五十种,抄书达四百四十种,校书达三百种。在朝代转换之际,为保存、传播中国古籍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毛晋亦是一名学者、诗人,著有《毛诗陆疏广要》《诗余图谱补略》《明诗纪事》《汲古阁集》等。其中,《汲古阁集》分为《和古人诗》《和今人诗》《和友人诗》《野外诗》四集,前三集为毛晋倡和之作,第四集为杂诗。  《汲古阁集》至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朱熹携门人林用中至潭州访张栻,并于岳麓书院进行会讲。张孝祥时知潭州,三人曾同游定王台,赋诗酬唱,并有记录此事的作品流传于世。之后,朱熹、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衡山,三人一路酬唱,得诗149首,辑为《南岳倡酬集》(《南岳唱酬集》),张栻为之作序。其后,朱熹偕林用中、范念德东归,一路更迭唱和,途中28天,得诗200余首,辑为《东归乱稿》,朱熹作《东归乱稿序》。  朱熹此次潭州
学位
简媜是当代文坛“新古典的现代性灵派”代表作家,也是中国台湾第五代女性散文领军人物,她在散文“跨文体”创作道路上进行了多方位探索。简媜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梦游书》《女儿红》《天涯海角》等广受欢迎,连获大奖,堪称经典;刘锡庆主编《中国散文通史》、丁帆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和林丹娅主编《台湾女性文学史》等文学史著都对简媜散文进行了述评。  简媜的人生观和散文观深受佛禅文化影响。她大学毕
学位
北郭诗社是活跃在元末明初苏州地区的一个诗社。诗社成员因居住在苏州北郭地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遂结社,后人称其为北郭诗社。诗社成员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余尧臣、吕敏、宋克、陈则、释道衍、王彝、高逊志、唐肃、杜寅、张宪、周砥、张适、方彝、梁时、钱复、浦源21人。其中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杰”。经考证,北郭诗社的唱和诗存留114首。论文以北郭诗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学、史学和
学位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来,对《诗经》注音释义的著作层出不穷。在《诗经》的不同注本中,同一个字的注音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本《诗经》译注本,以《国风》部分的《周南》《召南》《邶风》中40个有注音歧异的字词为研究对象,对这40个字词的注音进行考辨,在个案考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诗经》注音歧异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六个:(一)因对通假字的认识不同而
学位
“墨道合流”指同属于先秦诸子流派的墨、道两家的一种交汇融合。这一现象发端于战国晚期,最终于东晋完成,其结果表现为墨归于道。  在墨家对道家的吸收方面,以《墨子》文本为切入,可发现,《墨子》后期文本含有鲜明的道家思想。黄老道家对墨家学派亦借鉴颇多,在思想层面,属于黄老道家之列的宋尹学派汲取墨学,主张与墨家相近;在技术层面,《淮南鸿烈》所载之丹法融有墨家技术。在道教组织出现之后,墨家与黄老道家皆为道教
学位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知名的抒情大家,他的作品渗透着浓浓的抒情气息,他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无论是对抒情作品的创作,还是对抒情理论的阐发,沈从文均著述颇丰。而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指向的是沈从文的作品研究,部分学者对沈从文的文学理论进行了深挖,然而对这一抒情大家的“抒情理论”却缺乏深入细致、系统性的研究发掘,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本研究着重从沈从文抒情理论的内涵、沈从文抒情表达理论、沈从文抒
学位
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成绩是困扰许多师范生的一大难题。本文以三组共120个师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实例为研究语料,统计并分析师范生“说话项”扣分情况并将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师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及“说话项”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以芷江师范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