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纬度:30.9865°N经度:103.364°E)发生里氏震级8.0级,矩震级7.9级。根据地震部门分析,该次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俯冲亚欧板块,所以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缓流动,在高原以东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面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的刚性地块阻挡,造成长期积累的构造应力能量,所以,其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的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性至韧性转换地带,震源深度为十公里至二十公里,为浅源地震,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十分强烈。包括震中五十公里范围内的县城,以及二百公里范围内的各个城市。甘肃、陕西、宁夏、天津、青海、山西、北京、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重庆、湖南、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海南、广东、西藏、江苏、上海、福建、浙江、辽宁等全国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还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甚至台湾地区都有有明显震感。大陆地区除黑龙江、吉林、新疆以外均有不同程度震感。其中,尤以川陕甘三省的震情最为严重。泰国的曼谷,越南的河内,远至菲律宾、日本等地区均有一定震感。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中,建筑结构的破坏情况进行研讨分析,进而对2008年版及2010版抗震规范,以及混凝土规范等建筑结构常用规范的修订变更,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并结合国外相关经验,对大震或巨震后建筑物的防坍塌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1)对国内外抗震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国外的部分抗震理念相对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借鉴及参考。(2)对地震中各种易损坏的结构形式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对结构方案的抗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良的结构方案是地震损失偏大的主要原因,许多规范中明文禁止的结构方案在灾区依然能够看到。(3)通过地震中的表现及对新版建筑结构规范的学习,透彻分析了结构薄弱环节如预制板、楼梯等,在地震中的不良表现。结构的薄弱环节,往往是结构的不符合规范环节,易被忽略却很容易造成大的死伤。(4)通过地震中建筑的实际表现,分析结构模型的拟真方案,进而优化结构设计方案。新提出的结构优化设计建议,在安全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对未知破坏力进行预防和抵抗。(5)在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中考虑抗连续倒塌的要求,从而达到不但满足抗倒塌目的,使经过建筑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同时具备抗御其他偶然荷载的能力。面对巨震,本文通过优化设计模型初步解决了此次震灾中出现的部分倒塌问题,为抗震设计中的部分难题,提出了新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