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城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教师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农村教师问题进而会成为影响我国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今后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教师均衡配置”。农村教师问题主要由农村教师配置问题所导致,影响农村教师配置问题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主要是其所涉及的关键利益主体导致的问题。由此,论文提出农村教师配置问题研究这一论题,以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H县为考察区域,运用田野考察的方法,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本资料分析、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农村教师配置涉及的主要利益主体——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因素形成的农村教师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发现农村教师配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从县级政府来看,首先,县级政府官员在教师配置观念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城市倾向;其次,政府愿意把农村优质教师挖到县城以在县城形成教育亮点,从而在短期内提升政绩;再次,相对于农村松散的利益主体而言,县城利益群体则是比较强的,县级政府在教师配置中会对利益关联中处于强势一方进行倾斜;此外,由于教师质量难以测度,不能测量的目标由于缺少激励而不容易得到政府的重视,县级政府能够关注农村教师配置的数量,而较少关注农村教师配置的质量。由于政府农村教师配置行为失范,形成政府权力偏向运行,使得农村教师市场受到一种“双重拉力”。这种“双重拉力”一方面来自市场的作用,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村教师市场受到一种城市教师市场的拉力。另一方面,由于县级政府教师配置权力运行的方向偏差,不仅没有减小市场的拉力,以寻求一种平衡,反而形成了另外一种拉力,使得农村优质教师大量流进城市,农村教师市场成为城市教师市场的一个“蓄水池”。与此同时,政府教师配置权力偏向会使学校管理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管理良好的学校可能教师流动性更大。因为县级政府会通过行政方式把农村学校教学成绩良好的教师选拔进入城市学校,而管理较好的学校其教师个人教学成绩会更好,获得荣誉也更多,这样就增加了教师流动进入城市的可能。农村学校校长在教师配置中存在明显的权力冲突和利益冲突。所谓权力冲突主要表现为:首先,如果教师配置管理权下放,校长配置高质量教师激励增强,但容易产生寻租等权力失范现象,不利于教师配置;如果管理权上收,校长又缺乏配置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配置;其次,由于教师配置涉及部门比较多,校长和政府各级各类部门管理者之间也经常产生权力冲突。就利益冲突来看,校长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在教师配置中应体现公共利益,但校长有时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教师配置这种公共利益,从而导致农村教师配置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从教有其自身的预期效用,如果不能满足这种效用,那么他们会选择离开农村。而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农村教师待遇一直都在提高,但农村目前的富裕阶层收入远超过教师,通过比较农村教师待遇满足感反而下降了。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教师会追求农村到城市的上向流动,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尊重。而且事实上,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成就感。此外,为了追求子女教育成就,他们也会选择离开农村。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农村教师配置问题,使得贫困地区近年新增农村教师专业性不强,而农村教师流出却表现出一种“旋转门”现象,不断有新手进入,同时成熟教师又不断流出,呈现一种优质教师长期紧缺的状态。总体看来,由于强制性的约束制度取消以后,诱致性的激励制度尚不完善,农村教师配置存在“进”和“出”的双重难题。要治理这些问题,首要的是要以规范治理政府的失范行为,采用“兜底”的思路根据不同县情况落实农村教师最低质量标准以及施行强制性的质量标准,同时,推行“目标责任制”真正落实县级政府农村教师配置的责任。其次,适度下放教师配置权力,让校长拥有一定的教师配置权力,并明确界定校长教师配置的权力边界,减少利益冲突。最后,满足教师合理的预期效用,但这不是无节制的,形塑教师超越功利的教育精神,鼓励他们安心在农村从教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