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在上颌骨后牙缺失区种植修复往往较为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上颌后牙缺失后,牙槽嵴因骨组织无法行使咀嚼功能而发生萎缩减少,并出现了垂直型和水平型骨吸收【1、2】第二,上颌窦气腔化导致上颌骨后牙缺失区垂直骨组织不足[3]。因此,种植体修复上颌后牙缺失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各种解决方案:包括上颌窦底扩大术(maxillarysinusflooraugmentationMSFA)【4】、短种植体【5】、种植体倾斜植入【6】、颧骨植入物【7】,并且已经运用于临床中。目前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主要是MSFA技术,即上颌窦内提升术和上颌窦外提升术。NkenkeE提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必须满足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mm,即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boneheightRBH)至少5mm,才能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8】,因此临床上通常将RBH5mm作为一个临界点,用于上颌窦内外提升手术方式的选择。1996年,Jensen【3】等提出将RBH分成4类。A类:RBH≧10mm,可行常规的种植方法;B类:7mm≦RBH≦9mm,可行上颌窦内提升术;C类:4≦RBH≦6mm,建议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骨术,上颌窦内提升术慎用;D类:RBH<4mm时,建议上颌窦外提升植骨后,二期种植体植入。以往对于一些无法达到常规种植条件的情况下,通常只能以活动义齿、局部固定义齿替代种植义齿修复,比如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病例(RBH<4mm者)。活动义齿相对种植义齿稳定性差、咀嚼效率低下、异物感强,而老年患者若口腔卫生保持不佳容易引起义齿性口炎【9】;局部固定义齿则需要磨除更多的健康邻牙,患者难以接受;这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均造成不适或者不必要的损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Tatum于1975年报道了通过骨充填实现的上颌窦提升手术【10】。邹长萍等临床研究认为,在延长种植二期手术时间的前提下,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入在RBH2~3mm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1】,但上颌窦外提升技术需要术者有相当丰富的外科经验,且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需要植骨并且费用高昂。另外也有研究表明,上颌窦内提升在剩余牙槽骨高度<4mm的情况下也取得较高的成功率【12、13】。但目前关于将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技术应用于RBH小于5mm(即牙槽骨重度萎缩)的报告仍然较少。
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上颌后牙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将其分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骨组和不植骨组,观察各组术中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术后种植体骨增量及边缘骨水平(marginalbonelevelMBL)吸收情况、种植体留存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预后疗效。
材料与方法:
收集在2015年02月至2018年02月期间我院门诊行上颌窦内提升手术的125例患者152颗种植体展开随访调查,随访时间为2017年02月至2019年02月。
结果:
在12-24(18±2.5)个月的随访期内152颗种植体中,147颗种植体成功,5颗种植体脱落(其中3颗种植体存在上颌窦黏膜穿孔),视为失败。
结论:
1、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留存率和成功率均较高(96.7%),术后患者相对外提升手术而言疼痛肿胀较轻,短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2、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组在3<RBH≦5mm时的提升效果与RBH5<RBH≤8mm时接近,均能明显增加上颌后牙区骨量。上颌窦内提升在3<RBH≤5mm组中,无论植骨与否,都能明显增加上颌后牙区骨量,但植骨组提升效果更明显(P<0.05)。
3、种植体提升上颌窦底高度的多少与上颌窦底形成、新骨形成但未形成新连续性窦底、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的窦底骨改建的三种术后情况无相关性。(P>0.05)。
4、种植体的MBL吸收量与种植体近、远中位置无相关性(P>0.05);术后6月与术后1年的MBL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到术后2年的MBL吸收量维持稳定(P>0.05),但随访时间有限,无法观察长期MBL吸收量的变化,仍需继续研究。
在上颌骨后牙缺失区种植修复往往较为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上颌后牙缺失后,牙槽嵴因骨组织无法行使咀嚼功能而发生萎缩减少,并出现了垂直型和水平型骨吸收【1、2】第二,上颌窦气腔化导致上颌骨后牙缺失区垂直骨组织不足[3]。因此,种植体修复上颌后牙缺失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各种解决方案:包括上颌窦底扩大术(maxillarysinusflooraugmentationMSFA)【4】、短种植体【5】、种植体倾斜植入【6】、颧骨植入物【7】,并且已经运用于临床中。目前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主要是MSFA技术,即上颌窦内提升术和上颌窦外提升术。NkenkeE提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必须满足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mm,即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boneheightRBH)至少5mm,才能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8】,因此临床上通常将RBH5mm作为一个临界点,用于上颌窦内外提升手术方式的选择。1996年,Jensen【3】等提出将RBH分成4类。A类:RBH≧10mm,可行常规的种植方法;B类:7mm≦RBH≦9mm,可行上颌窦内提升术;C类:4≦RBH≦6mm,建议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骨术,上颌窦内提升术慎用;D类:RBH<4mm时,建议上颌窦外提升植骨后,二期种植体植入。以往对于一些无法达到常规种植条件的情况下,通常只能以活动义齿、局部固定义齿替代种植义齿修复,比如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病例(RBH<4mm者)。活动义齿相对种植义齿稳定性差、咀嚼效率低下、异物感强,而老年患者若口腔卫生保持不佳容易引起义齿性口炎【9】;局部固定义齿则需要磨除更多的健康邻牙,患者难以接受;这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均造成不适或者不必要的损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Tatum于1975年报道了通过骨充填实现的上颌窦提升手术【10】。邹长萍等临床研究认为,在延长种植二期手术时间的前提下,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入在RBH2~3mm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1】,但上颌窦外提升技术需要术者有相当丰富的外科经验,且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需要植骨并且费用高昂。另外也有研究表明,上颌窦内提升在剩余牙槽骨高度<4mm的情况下也取得较高的成功率【12、13】。但目前关于将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技术应用于RBH小于5mm(即牙槽骨重度萎缩)的报告仍然较少。
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上颌后牙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将其分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骨组和不植骨组,观察各组术中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术后种植体骨增量及边缘骨水平(marginalbonelevelMBL)吸收情况、种植体留存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预后疗效。
材料与方法:
收集在2015年02月至2018年02月期间我院门诊行上颌窦内提升手术的125例患者152颗种植体展开随访调查,随访时间为2017年02月至2019年02月。
结果:
在12-24(18±2.5)个月的随访期内152颗种植体中,147颗种植体成功,5颗种植体脱落(其中3颗种植体存在上颌窦黏膜穿孔),视为失败。
结论:
1、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留存率和成功率均较高(96.7%),术后患者相对外提升手术而言疼痛肿胀较轻,短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2、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组在3<RBH≦5mm时的提升效果与RBH5<RBH≤8mm时接近,均能明显增加上颌后牙区骨量。上颌窦内提升在3<RBH≤5mm组中,无论植骨与否,都能明显增加上颌后牙区骨量,但植骨组提升效果更明显(P<0.05)。
3、种植体提升上颌窦底高度的多少与上颌窦底形成、新骨形成但未形成新连续性窦底、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的窦底骨改建的三种术后情况无相关性。(P>0.05)。
4、种植体的MBL吸收量与种植体近、远中位置无相关性(P>0.05);术后6月与术后1年的MBL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到术后2年的MBL吸收量维持稳定(P>0.05),但随访时间有限,无法观察长期MBL吸收量的变化,仍需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