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CR-SSCP检测ZEN对大鼠睾丸中p53基因第八外显子突变的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赤霉烯酮(zearlenone)又称为F-2雌性发情毒素,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产生的具有雌激素作用的真菌毒素,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农作物及动物饲料.玉米赤霉烯酮能引起母畜子宫肥大和阴道上皮角质化,公猪接触玉米赤霉烯酮后出现"雌性化"症状,给广大养殖户、猪场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探讨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对生殖细胞基因变异及蛋白表达对繁殖带来的影响,如何减小饲料中霉菌毒素对动物繁殖和生长性能的影响有十分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各组大鼠灌服不同剂量的玉米赤霉烯酮,攻毒24h以后,进行了大鼠睾丸DNA的提取.提取的DNA通过0.8%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定性鉴定和核酸检测仪的定量鉴定,结果表明:所提取的DNA纯度较高,含量在170ug/ml左右,适合于做PCR的模板.针对p53基因第八外显子进行了PCR反应,反应产物通过0.8%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定性纯度鉴定,对照DNA分子标准物,结果表明:所得到的PCR产物的分子量大小为200bp左右,表明产物均一,与预测所得产物198bp十分接近,说明所得产物即为大鼠p53基因的第八外显子片段.本实验用所得PCR产物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了SSCP分析,表明不同剂量的玉米赤霉烯酮都对大鼠p53基因的第八外显子的构象产生了影响,而且可能对p53基因的碱基序列产生了作用,引起了该外显子的基因突变.实验的最后我们对PCR产物回收后进行基因测序,通过对所得到的p53基因第八外显子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确实发生了基因的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基因的5端,而在20个碱基以后的序列几乎完全相同.其中溶剂对照组和100μ g/kg wt ZEN试验组间仅相差一个碱基,为缺失突变.而其他两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突变频率在3%左右.
其他文献
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它作为腹泻的主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该病幼畜最为易感,1-4周龄
本研究建立了洛美沙星在鲤鱼(Cyprinus carpio)血浆和可食用组织中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检测法,并对鲤鱼单剂量口灌洛美沙星(20mg/kg b.w)后在其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在皮肤、肌肉
随着药物剂型向性质稳定、纳米微粒及缓释控释等方向发展,以此能更好地掌控药量、提高药物生物利用率、降低毒副作用,减轻患者痛苦,新型药物载体合成对于纳米缓释制剂的研究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