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其所载之方是经典名方的集中代表,其特点是:药少而精,药专力宏。然而限于历史原因,度量衡标准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演变,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出现一定的混乱局面。宋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而且在当时政府的促进与推广,以及民间医家经验总结下,共同形成了宋朝医学的繁荣局面,形成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汉唐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发展大飞跃时期,也是重要转折时期。而散剂在宋朝的盛行是方药临床剂量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环节的催化剂。本论文选择宋朝时期作为研究的历史阶段,对本时期的著名医家方药剂量进行研究,总结宋朝医家应用经方常用药物剂量方面的经验,分析其特点,归纳其规律。研究对象:从《伤寒杂病论》中选出白术、半夏、芍药等50味古今中医临床皆常用的药物为研究对象,对这50味药物在宋朝有代表性医家医著中的用量情况逐一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得出宋朝不同医家用药用量情况,总结规律。筛选的医家医著有: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严用和《重辑严氏济生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以及宋政府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8本著作研究目的:1.建立医家方药剂量数据库,描述经方常用药物在宋朝医家临床用量概况,主要包括平均剂量、常用剂量、剂量分布区间和剂量常用范围等。2.利用数据统计挖掘技术,总结宋朝有代表性医家临床用药用量规律。3.对比仲景常用药物剂量,追踪经方药量在宋朝的历史演化轨迹及变化情况。研究方法:1.采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选取《伤寒杂病论》中最常用的50味药物,将选取8本医著中出现的该50味药物的剂量录入;2.只录入汤剂、散剂中的药物剂量,丸丹膏等其他剂型中的剂量概不录入;3.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及基本统计学方法(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离散度、相关性等概念)来统计药物出现频次、药物的常用剂量、平均剂量、剂量分布区间等。4.数据统计完毕后进行分析,得出宋朝时期医家常用药物的剂量使用范围;并与仲景用量、2010年版《药典》规定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宋朝时期医家常用药味数与《伤寒杂病论》药味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对医家医著医方的筛选,共录入宋朝方剂2622首,其中汤剂337首、散剂2286首,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①出现频次:将本课题所要研究的50味常用药物在宋朝时期337首汤剂及2286首散剂中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在宋朝337首汤剂中出现频次超过33(≥10%)的药物共有13味;在2286首散剂中,出现频次超过232(≥10%)的药物共有11味。②平均剂量:在所录入的宋朝337首汤剂中,50味经方常用药物的平均剂量值分布在6.67~71.74g之间,平均值分布在16~28g间的药味数最多,共有30味,约占50味药物的60%;在所录入的宋朝2286首散剂中,50味经方常用药物的平均剂量值分布在1.23~15.12g之间,平均值分布在2~4g之间的药味数最多,共有28味,约占50味药物的56%。③最常用剂量:在宋朝337首汤剂中,50味常用药物中竟有10味药物分布在频次最高的剂量值中,亦即最常用剂量值为10g;在散剂中,50味常用药物中竟有10味药物分布在频次最高的剂量值中,亦即最常用剂量值为1.60g。汤剂常用剂量一般都是散剂常用剂量值在10倍左右。④剂量分布区间:在汤剂中,剂量分布区间最大者为地黄,其次为栀子;在散剂中,剂量分布区间跨度最大者为麦冬。⑤常用剂量范围:在汤剂中,从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来看,50味药物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绝大多数在10g以内;从常用剂量范围的上限值来看,绝大多数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上限值均在40g以内;在散剂中,从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来看,50味药物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绝大多数在4g以内;从常用剂量范围的上限值来看,绝大多数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上限值均在6g以内。⑥经方50味常用药物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剂量(包括平均剂量、最常用剂量、剂量分布区间、常用剂量范围)与宋朝医家在汤剂应用50味常用药物剂量比较接近而远远超过宋朝医家在散剂应用50味常用药物剂量;⑦从药物常用分布区间看,宋朝医家在散剂所用的药物每服常用剂量分布区间大部分较《伤寒杂病论》所用的药物常用剂量分布区间,与2010年版药典规定的药物剂量更加相近。⑧宋朝时期临床应用的方药味数与《伤寒杂病论》药味数总体来说非常相近,但是略有增加。探讨:从道教历史及其服食方面,以及军队医药保存应用的角度,对宋朝时期散剂盛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